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在四课制中收获幸福(刘晓燕)
作者(来源):刘晓燕    发布时间:2012-09-25

在“四课制”中收获幸福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刘晓燕

20085月,我工作了两年的徐汇区梅陇第三小学,正式翻牌更名为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当时的我懵懵懂懂,没有学校“元老”的惴惴不安,也没有新进教师的兴奋不已;既不了解这是徐汇区为了使教育资源均衡化所进行的“建峰填谷”的一场改革,也不知道总校派来的毛校长是徐汇区有名的语文学科带头人,是上海市语文教育的专家级人物。直到四个月后,新学期到来,我被安排去接第一批上实附小的一年级学生。这时我才见识到,毛校长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还引入了上海实验学校一套非常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四课制——即青年教师展能课;中年教师特色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新到教师汇报课。

初次展能显不足

当年11月,在我们使用实验教材尚显仓促的情况下,第一届青年教师展能课开始了。授课内容由校长提前一周指定,比赛形式为同课异构、借班上课。这与过去自报课题走过场式的青教评比完全不同,一想到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展能课”,不禁惴惴不安起来,我有什么“能”能拿得出手来展示呢?

比赛那天,呼拉拉一群人走了进来,校长、教导、教研组长、外校的专家,校内的同事将整个教室后排坐得满满的,还架起了摄影机。这架势,哪是刚刚工作两年的我能处之泰然的?勉勉强强、稀里糊涂上完了一节课,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在短短5分钟内我居然连续请同一个学生回答了三次问题——紧张!紧张使我不断回忆预设的教学环节,眼里只能看到这一个孩子,竟然疏忽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个重大的失误令我如鲠在喉,我已经做好准备要在评课中接受严厉批评了。然而事后,在教研组层面的集体评课中,毛校长居然给每位执教语文课的青年教师都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她以赞许的口吻肯定了我的优点,也宽容地指出了我的不足,最令我受用的,是她给出了实实在在的建议和具体的改进措施。这样的评课方式令人倍感温馨。

没过多久,为了更直观地指导教学,毛校长还带头实践“有效教学”,执教了一堂精彩的《田忌赛马》。如今回想起来,那段刚刚引入“四课制”的时候,毛校长不只说“你去做”,还敢说“看我做”。这让处于职初期的我逐渐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更知道了该“怎么做”,校长的教育理念使我满怀幸福。

多次积累促成长

正是这种长者对晚辈的宽容关怀使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不断建构专业能力,成功地完成了从职初期教师到成长型教师的转型。展能课年年继续,专家领导的关爱也从未停止。第二届青教展能课,傅筠老师的评语让我明白了低年级课堂也要把握课堂的整体性。第三届,我注意到了教学设计要关注文本,提高学生积累文本运用表达的能力。同时,我又通过观摩中年教师特色课和骨干教师示范课,累积教学经验,学到了如何控班才能让学生活而不乱;学会了怎样使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做到自然衔接、过渡流畅、张弛有度。

不断的充电积累,使我在连续三届青年教师展能课中取得了全能三等奖、专技优胜奖,2010年区第二届“建襄杯”教育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这种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专业发展机制,让我在不断的追求中不断进步,在2010年破格获评校星级教师。

那段频繁比赛的日子,渐渐养成了我勤于反思的习惯,有时睡在床上还会想:今天还有哪些不成功的地方?需要怎样改进?明天试一试。我能感受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扎实了,教学技艺也日趋成熟起来。在“四课制”的不断锤炼下,我享受着充分把握课堂带来的满足感。

掀起教研新高潮

这套实实在在的“四课制”,打破了原来人人都上教研课,教研年年踏步走的现象,掀起了学校教研的高潮。

在我主持并完成了《二年级经典儿童文学赏读探究》这一校级课题之后,毛校长找到了我,提出想将学校科研工作的担子交给我,她对我说:“你写的结题报告非常规范,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换了我,我可能还写不出呢!”这无疑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她又说:“你行的!如果遇到任何困难来找我!”她的鼓励给予了我无限的勇气。就这样,我像一只不惧风雨的小舢板,摇摇晃晃地起航了。

学校翻牌四年来的工作,使我深有感触:学校是一个舞台,一方沃土,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支持每一位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师尽显才能。在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参加了2010年上海市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的学习,那是一段极其宝贵的经历。与外的交流和沟通,思想的碰撞使我倍感充实。同事们纷纷夸赞:“这去市里培训了一圈回来,说话都不一样了,做的课题报告境界也高了不少啊!”确实,平时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是孩子和家长,一下与专家接触,打开了眼界,厘清了思路,着实得到了许多启发。培训学习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上海市特级校长张人利关于“茶馆式教学”的一次讲座我听后启发培训结束后,我投入到每一个校级课题组,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侧重点,收集相关的最新研究及时与他们分享;帮助老师解决在科研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手把手教初次主持课题的老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面向全校教师进行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指导;帮助学校及教师制订或调整调查问卷……近年学校的教育科研内容,大都紧扣“四课制”有关主题,如火如荼地同步进行着。

成为科研组长后,我逐渐明白科研是帮助教师找寻教育教学规律的。而教师的专业能力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一切得让业务说话,于是我尝试克服自己不愿动笔的惰性。付出总有回报,我撰写的教育叙事曾获徐汇区班主任教育案例二等奖,2010年撰写的《快乐阅读,开启多彩人生》获“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教育中的创意征文三等奖。这些奖项虽不算什么,但也是我成长途中的幸福硕果。

“精教论坛”促思考

说实话,在没有深入教育科研之前,我总以为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就够了,却很少关注如何才算上了一节好课,怎样才算把学生教好了?

今年开学初,语文教研组长老师找到我,让我想个主题,既能作为校本培训的内容,又能作为本学期“精教论坛”的主题。“精教论坛”是我校开展的以“四课制”为核心的教师活动之一,要求教研组内一名教师公开执教,听课老师结合此课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听完老师的诉求之后,我建议她先在组内做个小调查,征集每个老师最困扰他们教学的三个问题,然后我们汇总筛选出老师们最困扰最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几乎每个老师都对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存有困惑。于是,我们就将此作为研究的主题,学习文章,导读精华,现场教学,集体讨论,进而达成共识,寻找出课堂提问的设计规律。

“精教论坛”展示活动那天,我作为语文组的代表上台参与讨论,当我大胆反驳或支持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时,我看到不少同事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时谁能想到其实几年前,我也是个容易紧张羞于表达的丫头,是这几年的“四课制”活动,让我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主动说,由主动说到会说,是不曾停下脚步的“四课制”活动将单向的影响转化为双向的互动。这正像朱永新教授所提到的那样:“从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我们的教师缺少了一点诗人的气质,缺少了一点理想的追求,缺少了一点青春的活力,缺少了一点创造的冲动,而这一切都是与理想有关。”在上实附小持续实施了以“四课制”为核心的教师综合学习活动后,渐渐地好像缺少的那一点回来了。

“年轻时,收获青春与活力;成年时,收获成熟与魅力;老年时,收获经验与睿智;暮年时,收获平静与安详。成功时,收获喜悦与快乐;失败时,收获悲伤与泪水。生命的历程,实施必有收获。”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收获。我相信正是因为“四课制”的引入,我才会收获如此多的幸福。

                                           2012年7月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