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校内校外 “四课制”(华盛)
作者(来源):华盛    发布时间:2012-10-12

校内校外 “四课制”

华盛

2010年,我大学毕业后来到已翻牌两年的“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当时的我懵懵懂懂,如履薄冰地开始了教师生涯。原本以为,做老师就是把课上好,学生管好,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但事实上,我校由毛校长引入了一套成熟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即“四课制”,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转化为动力的压力,更是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提升的催化剂。

校园里,分享交流

每一学年,我们都举行“四课制”的学习与交流,一次次的“同课异构”,一轮轮的听评课,一回回的教学反思,都让我受益匪浅。在过去的两年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比如上一学年我上“邀请课”,由于备课考虑不充分,导致漏洞百出。课后,教研组内的各位姐姐毫不留情地为我指正,就各个问题一一提出宝贵的意见,最后由同一年级的吴燕老师再次为我示范、助我成长。再比如,去年九月,我正式踏上工作岗位才一年,要参加徐汇区举办的男教师公开课专场比赛。接到任务后,我十分紧张,刚刚完成见习期的我不但要面临区级比赛课的挑战,而且所带的三个班级都是新接班,对学生完全不了解。那段时间不仅对我个人,对整个英语组来说都是异常辛苦的,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是家常便饭,但大家为了我能在比赛中大放光彩而竭尽全力,毫无怨言。我想要不是“四课制”的不断历练,我们团队是不可能如此高效地合作的。

当然,在校园里,我们除了英语组内的教学交流,还有课题交流,网上交流,读书比赛等各种新颖多彩的交流学习机会。比如今年暑假,我们集体阅读了一些关于雷夫老师的文章,不禁让我反思起自己平日里的教学理念。“好、中、差”三类学生,到底应该给哪类学生更多的关心与指导的确让我困惑,而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补差。但雷夫老师提出的:关注培养中等生,让我觉得自己应该做出新尝试。 诸如此类发生在校园内的分享与交流有很多,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就算想偷懒,也没有机会,因为每个人都已成为“四课制”团队中的一个齿轮!

校园外,积淀思考

每天的工作时间虽然只有八小时,但是“四课制”精益求精的理念对我的影响不仅是那么点时间。回到家中,我仍会在专业上进行追求,因为我一直认为老师不光要给学生布置作业,更应该给自己布置学科方面的作业,不说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至少不能让自己的专业水平退步太快。自己有了“一桶水”才有资格给别人“一杯水”。上学年,我教的班级在徐汇区三年级学业测评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学校翻牌后,区域班不输上海小学的生源质量,另一方面也源于“四课制”给我带来的教学思考。因为在校园外的大量阅读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学习,必须源于广泛的阅读,并因而能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上课时间有限,学生水平两极化也严重,怎么办呢?于是,我借鉴国外优秀案例,发挥自己电脑技术上的特长,在网上为学生创建了英语学习博客,教会了学生基本的操作。短短一个学期,点击率高达14000多次,通过前后两次问卷调查,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增加了。当我慢慢培养学生从“老师教”转化为“自己要”,学生的成绩很自然地就提高了。

回顾过往两年的菜鸟生涯,有过获奖的喜悦,也有过犯错的沮丧,有领导的期许,希望能用耐心和诚心来感化学生,用恒心来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树立起他们的学习信心。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尽可能的丰富多彩!                                                                         

 

2012-10-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