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刘晔)
作者(来源):刘晔    发布时间:2013-12-24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杏坛真言之二》有感

刘晔

这学期,工会读书活动安排我们阅读了黄玉峰老师著的《人是怎么不见的》。书中老师通过五个特辑,用幽默的语言和我们聊了语文教学的困难、读写教学、高考语文该如何考、人的培育以及教师的职责。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则是人的培育和教师的职责两部分。

身为一名后勤,专业教学方面的经验不多。但只要身处于这个教育大环境中,称自己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该懂得如何育人。在学生眼中,教师的一眼一行皆是榜样。同样,在校园环境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学生观察、模仿、学习的对象。所以我们更要有自律的觉悟。

书中有一篇讲到“做一个和谐的人”,读后感触颇深。当今社会上利欲熏心,伦理丧失的事例时有耳闻,在校园这样一个尚算“干净”的地方,面对一张张稚嫩脸庞,多想将这些负面能量都屏蔽在校门之外。可是因为互联网等信息交换平台的飞速发展,很多学生早已有了与之年纪不符的早熟与世故。也许,当面对负面能量时,教师不该一味地将其遮掩,如何教导学生正面对待这些负能量才是“育人”之道。就像老师在书中引用的“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初入学校时,作为一名后勤人员,觉得教育教学是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但在这几年教授俱乐部以及参加各类校园活动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意识到,教育教学并非自己先前所理解的那种狭隘的“上课下课”。即使身为后勤,做着看似与上课无关的琐事,其中也蕴含着“教育”。

老师在教师的职责一辑中讲到教师的独立精神,让我很感慨。从小也是受到“中国式教育”长大的自己,反思自身,似乎也缺少那么点“独立精神”。过于循规蹈矩,不超前不拖沓,保持中庸。在教授俱乐部的时候,难免缺乏新意。作为培养学生兴趣的俱乐部教学,如果不能从激发兴趣出发,那么存在的意义又何在?而想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靠教师自己的探索创新又如何能做到?思来想去,老师所说的“独立精神”才是现今教学中教师最稀缺的素质。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还要靠一堂堂的课去实践去摸索,最终才能从故旧的“中国式教育”模式中跳脱出去。

今日,后勤在教育教学中也不断担当着重责,身为后勤人,在踏上讲台之际不免要忐忑恐慌,手足无措。但相信通过学校搭建的一个个平台及平时的一次次锻炼,通过学习黄玉峰老师等的教育教学书籍,不仅能使后勤人自身素质有一次提炼,更对帮助后勤懂得教学,探索教学亮起了一盏明灯。

2013.1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