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蒋海宏)
作者(来源):蒋海宏    发布时间:2013-12-24

病态教育的反思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有感

蒋海宏

记得在徐教院参加新教师礼仪培训的时候,有一课时是讲中国传统礼仪,请来了北京清华大学的专教授彭林老师。讲座上,他批评我们上海的教师听讲座态度不认真时,黄玉峰老师便举手,经过同意站起来反驳教授的讲座枯燥乏味,主讲人没有积极性如何能调动我们台下听众的兴趣?然后,台下掌声一片,我们并不是不重视教授的学富五车和丰富阅历,而是拥护老师义正言辞的为我们站脚,因为初出茅庐的我们,是绝对没有胆量敢质疑教授的话的,更不要说反驳了,而那次的讲座真的是有点枯燥,中间有一个细节是,教授把一篇名为《最后一课》的文章从头读到尾,我们也就没有能找到与其互动的点。

因为老师的率性与洒脱,扳回了我们上海教师的颜面与自尊心,于是,我便对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回去一查才知道,他就是《是怎么不见的》的作者,曾经被《中国青年报》称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叛徒”。他是复旦大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教师生涯已有四十年,他把大半辈子献给了教育,总结并揭露了很多教育上的显性问题,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出现。有幸拜读了老师的书,果然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独到、犀利的看法,他站在人的角度上,剖析中国教育的痼疾,并不只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老师在“功利主义驱动”病态教育时指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的爱的心灵,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所以,他特别在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重视体育刻不容缓”。我们不可以把像奥运会这样的竞技体育作为是我们中国人打造良好的体育的一个标志,我们需要的是全民体育提高。要全民提高,首先就是提高意识,只有心理上意识到了体育对我们健康,对国家本质上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身体自然会被支配着工作的。我们上实附小的阳光体育活动,数学思维活动课,体锻活动课等等就是完全符合了老师要求的全民体育,从带领到室外活动的教师到学生,每一个人都运动到了,这才是全民,学生们僵硬的手脚都打开了,才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发育和思维的扩散。革命的本钱存好了,还怕学习不好么?教育目的还有让学生成人,不但在精神上成人,而且在体质上成人。身心都发展了,民族再不会是“东亚病夫了”。

而在“训练主义猖獗”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做着流水线一样的活,在学校这个“车间”里,随着老师做着同样一件事,失去独立的思考,叛逆的思想,被培养成一个个听话的螺丝钉一样,拧在哪里是哪里。我所教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就在接受着一个个标准答案的熏陶,接受着一个个用在爱国志士,文人雅士身上的价值度极高的词语,让他们死记硬背;应该启发性地让小朋友自己积累,接触更多新颖、实际应用度高的东西进行学习与交流,教师再总结辅助,效果才会更好,因为小学生强有力的记忆力,会在热闹的课堂上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书中“加固成长中最底层的基石”也应该是老师想结合这一个教育病根给出的建议。在时下流行的的“国学热”中,应该有计划有系统性地让学生们读一些经典,通过学习养成自身主动学习的习惯,内化为自觉的需求。

“技术主义助阵”的病态教育,教师像是在上面玩杂耍一样,各种招数使完,学生还不一定能够很好的掌握内容。所以,花哨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复杂高端工具并不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甚至我觉得不应该算作一个考核点。上课基本的模式,课后批改作业次数,各种规范化的要求……这些量化了的技术主义,阻塞了学生创新精神,因为老师没有余力在课堂上拓展内容,或者随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形成性思考,写个详案,想到学生能说的每一句回答真的是个好事么?为什么不能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老师需要回去翻阅资料再解答的呢?这样不是更好的满足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主导其学习的教学要求了么?所以教师不应该对分数有无止境的贪婪,更多的还是应该大力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2013.1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