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参观“黄道婆纪念馆”——记一次小队活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1-07

参观“黄道婆纪念馆”——记一次小队活动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四(2)中队

 

20091226日下午,我们小队的同学和家长一行五人,来到了位于徐汇区华泾的“纪念馆”参观学习。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北朝南、端庄素朴的“黄道婆墓”。在墓的右侧,是占地约300平方米的“黄道婆纪念馆”。

我们先进入纪念馆参观。整座纪念馆呈东西向,白墙灰瓦,深红色的窗棂,建筑风格仿照江浙一带的普通民居样式。在进入庭院的匾额上写着:“先棉”两个字。走进去,在院中间,有一座2.2高的黄道婆全身塑像,只见她左手拿着织布的梭子,右手端着纺好的棉线,仿佛正在走向织机的路上。在冬阳温暖的照耀下,我们似乎看到黄道婆的眼中闪耀着对纺织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纪念馆的房间一共有三间,分为一间正房和两间厢房。其中,厢房里陈列的有松江本地出产的各色棉布和一些民间的纺织工具;正房里有黄道婆事迹的展览。一进正房,首先是一面影壁;影壁左侧是一架三锭脚踏棉纺车。

黄道婆(又称为“黄婆婆”),是元朝著名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她在年轻的时候,流落到海南崖州。在其后的20多年里,黄道婆向黎族人民悉心学习了当地的先进棉纺织技术。在中年的时候,黄道婆回到了故乡------松江府乌泥泾镇。其时,正值元朝初期,植棉业虽已在长江流域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据陶宗仪《耕录》记载,“乌泥泾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操作起来十分辛苦,生产效率极低。黄道婆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特别是在纺纱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所用的心力最多。当时人们使用的是单锭手摇纺车,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导致纺织效率很低。黄道婆与木工师傅一起,经过不断地改进,终于研制出了一种三锭棉纺车,使纺织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操作也比原先方便省力。另外,黄道婆还改进了传统的生产工艺,提高了整丝和织布工艺质量;她总结了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丝线絮花”的织布技艺,使当地人民能用纱线织出各种色彩的棉布,其绚丽灿烂的程度能与丝绸相媲美。

黄道婆的见多识广、聪明智慧使她的棉纺织技艺声名鹊起,无人可与之比肩。但是,这个看似平凡的古代女子,却有着兼济天下的伟大胸怀。黄道婆将自己改进过的先进工艺和工具,全部无私地教予乡亲四邻,使当地的棉纺织业形成了全新的格局,当时乌泥泾地区以棉纺织业为生的手工业作坊增至千余家。经过黄道婆的热心传授,乌泥泾人民能织出宽幅的多种棉纺织品,上面织有传统的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桀然若写”的生动图案。“乌泥泾被”一时成为名闻全国的产品,这样就极大地推动了江浙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和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三锭脚踏棉纺车,在江南一带推广后,棉布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为改观。这种纺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元初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的《农器图谱》里,对三锭脚踏棉纺车进行了详细的绘图说明。这是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有力证明,也是对黄道婆棉纺织技术及先进工具的肯定。

听完讲解员老师的介绍,一股敬意不禁油然而生。当我们走出正房,再回望门上的楹联:“衣被天下”,这几个字不仅写出了棉纺织品的作用,更表现了黄道婆为天下老百姓带来的幸福生活。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女性啊!

我们步出“黄道婆”纪念馆,来到了“黄道婆墓”。圆形的墓座上,芳草萋萋。时值冬至,墓碑前敬献着两束鲜花。我们知道,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已经为这位不平凡的中国女性献上了一束鲜花。当我们走出墓园时,仿佛又听到了那支童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