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善教,和谐成长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2009—2012学年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与分析
1、学校概况
我校前身为梅陇三小,地处徐汇、闵行交界处,属于区域内的薄弱学校。往年招生,附近对口地段的居民舍近求远,弃校而去,使得学校生源逐年流失。08年9月,学校委托上海实验学校管理,更名为“上海实验学校附属小学”(简称“上实附小”)。
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学生582人。共有在编教职工48人(其中2人编制在实验学校),在岗46人,退养2人。 全校教职工中本科学历25人,占53%;硕士 1人,占2%;专科15人,占33%; 中高3人,占7%,;小高19人 占41% ;党员11人,占24%。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27人,占59%。
学校占地
2、办学优势
1)“双优”体制。徐汇区教育局是学校直接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对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督导与评估;校长则由上海市实验学校推荐,徐汇区教育局任命。这就给了学校坐拥徐汇教育高地,享用“上实”优质资源的“双优”条件。
2)“品牌”资源。学校注重上海市实验学校良好的社会声誉, 全面引入实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行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小学办学模式,从实验教材的引进到学校管理的全方位改革,均已取得良好的“品牌”效应。
3)目标激励。08年提出的“把上实附小办成有实验特色的、在徐汇区有较好社会声誉的公立小学——三年办成梅陇地区品牌学校,五年办成徐汇区品牌学校”的口号已成为激励全校上下的奋斗目标。两年来,学校先后取得了徐汇区办学绩效评估“单项优秀”、“综合优秀”的奖项,随着办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已在梅陇地区声名鹊起。
4)氛围和谐。学校的办学理念越来越获得教师的认可,教师的归属感增强了,“以校为荣”的幸福感上升了,更可贵的是专业发展内驱力提高了。学校已形成了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发展氛围。
5)“双轨”办学。学校自08届一年级起实行面向全区招生的“区域班”与就近入学的“地段班”双轨制办学,同时各招收2个班级。随着我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持续提升,生源一年比一年壮大,家长由原先的“弃校而去”变成了如今的“心向上实附小”;学校由之前的“担心生源流失”变成“担心承受不了”。09年的《解放日报》曾刊登专题报道《梅陇三小:从“招不到”到“收不下”》。
6)硬件支持。我校地理环境闹中取静,校舍布局合理,场地开阔,为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问题分析
(1)在发展目标方面,我校应更明确对学生方面的培养目标的定位,努力形成立足校本的培养目标体系,特别是在“培养可持续发展潜质”的内涵上有待作进一步的探索。
(2)在教师发展方面,学校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2%,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尽管它带来了青春的活力与蓬勃的朝气,但青年教师缺少教学经验的积累,专业思想也容易产生波动。如何对青年教师作适合个体的规划及培养已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教师队伍整体而言,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3)在党员、干部建设方面,我校支部工作在党外影响力不够,党员发挥“三高”作用方面还存在个体发展的差异;学校的中层干部已趋年轻化,虽然工作热情高,但独挡一面的执行力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还有待增强。
(4)在课程建设方面,我校的“一校一品”由于之前定位摇摆,现处于“智多星”建设项目的起步阶段,应做好“系统规划——扎实推进——形成品牌”的创建工作。
(5)我校应加强上实集团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更好地借助实验学校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以加快推进我校的发展进程。
第二部分:办学理念和目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 办学理念
我校坚持“乐学善教,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理念,努力以优质教育、高效管理服务于学生、贡献于社会。
具体来说这一办学理念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乐学
学校应坚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长规律,以激发兴趣为目标,将“乐于求知,勇于攀登”的校训融入上实附小的学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应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软硬件共同打造学生喜欢的学校,为不同智能、兴趣的学生提供“乐于求知”的天地,帮助他们树立“勇于攀登”的信念,把我校学生培养成“乐学习,会做人,勇攀登,具有持续发展潜能的小学毕业生”。
2、 善教
教师的“善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我们应立足“善教”为学生创设“乐学”的园地,进而打造一支“乐学习、善教学、会研究、能创新”的师资队伍。应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使他们与学生共同成长,与学校共同发展。在“勤研究、善教学”的过程中享受工作,乐于工作,在工作中体现幸福人生。
3、 和谐发展
我们要让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使学校的教育环境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共同体,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办学目标:
我校未来三年的办学目标是“创建师生和谐成长的共同体”,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体验成长的幸福,我们的课堂充满创造的快乐,我们的学校勃发昂扬的生机”,把上实附小办成徐汇区品牌学校。
3、培养目标:
我校致力于培养“乐学习,勇攀登,能自主,敢创新,具有持续发展潜能的小学毕业生”。
第三部分:实施内容和重点项目
三、德育与文化
(一)基本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围绕“快乐小学生,礼仪小公民、攀登小勇士,创新小能手”的“四小”培养目标,以“两纲”教育为指导,创新德育课程,提高德育效能,打造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求自主、求创新,进而热爱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10年7月~2011年6月)有1—2个区级德育课题立项;学校初步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申报区“行为规范示范校”。
第二阶段(2011年7月~2012年6月)有区级德育课题获奖,有10%的教师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德育文章;有5%左右的教师获评校特色班主任或区级德育骨干;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获评区“行为规范示范校”。,
第三阶段(2012年7月~2013年6月)有8%左右的教师获评校特色班主任或区级德育骨干,在区域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学校德育凸显特色。
(二)主要任务
1、着力于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将“乐于求知,勇于攀登”的“校训”转化成学校的德育核心理念。
2、以“‘智多星’一校一品”建设为抓手,通过开放的德育实践活动,
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新格局,共同打造学校德育特色课程.
3、加强少先队、年级组等团队工作的研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
发教师创新德育教育的潜能,形成积极思考、自主设计、开展个性化德育活动的团队合力。
4、结合创建 “温馨教室”,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
悦的成长环境。
5、遵循“以人为本,严格管理、以班级为基础”的德育管理模式,抓好班
风学风,落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创建“行为规范示范校”。
6、进一步挖掘各方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
大环境。
(三)主要措施
1、根据学校的德育核心理念与德育总目标,确立分学段德育工作目标;再将目标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渠道相结合,如:品社课程、少先队活动、校内外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等,使得学校德育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2、结合“‘智多星’一校一品”建设,建立德育评价系统,形成德育激励机制。开展 “快乐星”、“礼仪星”、“攀登星”、“创新星”个人四星争创活动和“星级班”、“特色班”班级评比活动,形成争先创优的积极氛围。
3、进一步梳理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序列,努力建设有内涵、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结合 “温馨教室”的创建、“四星少年(儿童)”和“星级班”的评比打造乐学、愉悦的班级文化;结合阳光健身活动、校运会、迎新会、特色项目创建等塑造健康、活泼的艺体文化,结合读书活动积淀礼贤、高雅的书香文化,结合校园美化和人文环境的塑造营造生动、和谐的环境文化。
4、通过年级组研修,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由学校德育处与年级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共同商议制定各年级组德育研修主题,保证一学期两次由每个年级的所有课任教师共同针对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年级学生行为规范等情况进行研修,再由年级组成员共同总结,并推选代表参加德育论坛、班主任沙龙作交流,以提升全员德育意识,促进教师班主任工作专业发展。
5、结合创建“行为规范示范校” 活动,落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每学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几项行为规范要求作为学期行为规范重点抓手。同时将学生的一日常规划分为“进校礼仪”、“行路礼仪”、“问候礼仪”、“课间礼仪”、“集队礼仪”、“课堂礼仪”、“用餐礼仪”等七个部分,并明确相应礼仪要求。学期末,将“行为规范重点”与少先队评优中“行为规范示范星”结合,评出“用餐礼仪之星”和“进校礼仪之星”等。设立各班行为规范小特色的申报工作,每个班级开学初向德育处申报行为规范小特色。学期末,向全校其他班级开放该行规特色展示,形成校内辐射。
6、进一步挖掘教育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建立心理健康活动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小烦恼,小困惑。建立校园网站学生交流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汇编上实附小毕业生《心雨滴答》纪念书籍,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思考;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委会职能,利用校网络平台,共商育儿方法,交流育儿经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半日考察”德育课程,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快乐求知、勇敢攀登。
四、党组织与建设
(一)基本目标
贯彻落实校长负责制、市、区教育发展规划,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以党员经常性教育为主题,依托制度建设、课题研究等抓手打造队伍、营造和谐;提升党建工作的时效性,突显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阶段目标:
2010学年(2010年7月——2011年6月):有党建课题立项,开展党员风采展示,将学校建设成为老百姓口碑良好的区文明单位。
2011学年(2011年7月——2012年6月):形成党建工作特色,党带团、团带队工作有成效,有相关的经验总结、论文等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
2012学年(2012年7月——2013年6月):成功申报区优秀党支部,进一步将学校建设成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二)主要任务
1、积极贯彻落实校长负责制,强化“一、二、三”格局,完善党内制度,推进
党内民主及“三务公开”。
2、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党建,积极宣传,突显开放性教育的特点。
3、以经常性教育为抓手,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4、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各层面教职工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
5、进一步推进党带团、团带队,使该项工作呈现特色。
(三)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如党支部橱窗、教工学习、微型党课、网站党建平台等等,向全体教职工汇报学校党支部工作。
2、在强化谈心制度、三重一大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党建制度,同时加强制度的落实、监督,着力体现党内民主。
3、进一步开展好党员经常性教育。以创建学习型党支部为抓手,依托党建课题的研究,不断拓宽学习的内容,优化、创新学习的形式,提高学习的效果。
4、结合区、校各类教育教学的展示平台,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将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在本职岗位上体现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党员“三先、三高”的建设。
5、对学校中层队伍进行分析,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方式形成良性竞争,结
合中层的述职、测评等常规工作,以意见征询等形式促进中层干部在思想、业务能力上的不断提升,不断提高中层班子的战斗力,执行力、凝聚力建设。
6、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认真做好结对
工作,对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等不同层面的教职工,开展有分有合的教育,同时注重将骨干教师培养为党员,使党支部更具战斗力,将广大教职工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使支部更具凝聚力。
7、以一团一品建设、德育课题研究、主题教育活动等为抓手,强化党支部对团
支部、德育少先队的指导,使“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深入人心,逐步形成本校特色。
五、课程与教学
(一)基本目标
落实“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课程理念,开展课程改革方面的行动研究,强化课堂有效行为,以教师的“善教”促进学生的“乐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10年7月~2011年6月)学校有1—2个区级学科教学课题立项;有10%左右的教师在区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的教学质量走出低谷,有所提升。
第二阶段(2011年7月~2012年6月)有区级学科教学课题获奖,有10%左右的教师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文章;有15%左右的教师在区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的教学质量上升,在同类学校中位居中游。
第三阶段(2012年7月~2013年6月)校本课程形成完整系列,有1—2个学科教学(包括拓展型课程)凸显特色,成为区重点学科;有2—3个艺体特色项目在区内有影响力;学校的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在同类学校中属上乘。
(二)主要任务
1、提高课程意识,加强课程领导力。学校要有保障国家课程标准的执行力、优化各类课程的统整力、保证课程实施效果的监控力。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力度,健全三级监控体系,落实分级责任制。以教学流程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3、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科德育,将德育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构建和谐课堂,谱写温馨教室里的温馨故事。
4、深入研究基础课程,做强英语重点学科,用好语文实验教材,推进数学学科特质的研究;积极开发拓展课程,努力尝试探究型课程,进一完善德育课程;结合“一校一品”课程建设,开展优质精彩的学科活动和俱乐部活动,逐步形成体现“乐学善教,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的校本课程特色。
5、突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聚焦课堂,着力“课例研究”;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形成以提高教师“善教”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校本培训特色。
6、强化教导处职能,重视教研组、备课组的基本建设。通过校本培训平台,开展有效教研,丰富教研形式;结合教研组考核、评选工作,鼓励教研组活动上台阶,创特色。
7、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自觉健身意识,提高体育课质量,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办好“校运会”体育盛事,抓好各类运动队,重点建设足球、健身舞优势体育项目,使学校体育工作位居徐汇区乃至上海市同类学校前茅。
(三)主要措施
1、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严格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减负规定,不推销学习资料,不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控制课外作业总量,专课专用,不搞全班性补课,为落实“乐学善教,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提供切实保障。
2、结合执行师德规范,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力度。学校教学流程监控体系分为三个层面:校长对教学工作全面负责,深入一线听课,及时根据反馈情况提出对策意见;教导主任全面实施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座谈,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教研组长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教研组、备课组检查落实教学流程“五环节”,组织研究教材教法,解决存在问题。
3、开展课程改革方面的行动研究,强化课堂有效行为。扎实开展“四课制”、“研训‘六个一’”、“实验教材周周练”等分级分类校本培训,加强教研组层面的“课例研究”,引导教师反思自己课程改进和开发方面的实践,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开发能力,进而形成以“聚焦课堂,提高教师“善教”能力为本的校本培训特色。
4、重视学科德育,倡导“无痕”育人。立足“乐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眼“善教”,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为学生的持续发展蓄力。
5、强化教导处职能,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1)坚持一月一次教研组长例会制度、两周一次教研组活动、一周一次备课组活动。确保计划的安排与落实、各项工作的检查与反馈。
(2)结合教学“五环节”流程管理,开展“有效作业设计”、“命题研究”等专题研讨;结合“周周练”、“邀请课”活动,开展课例研究;借助“教研论坛”、教师读书活动、校际教研,丰富教研活动内容,力促教研组活动的有序、高质、高效。
(3)用好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网)” 平台,重视“学科资源库”的资源积累与共享,不断更新、完善“教研组工作”栏目内容,以此促进教研组重视学科建设与自身发展。
(4)教导处加强对教研组的考核,完善“书香组”、优秀教研组、示范教研组(备课组)的评比办法,鼓励教研组争先创优,形成特色。
6、加强课程领导力,优化课程统整力。
(1)深入研究基础课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语文学科——逐年引入语文实验教材,通过教材统整降低难度,提高课程学习的适切度;通过开展“周周练”教研活动及加强与集团学校资源共享,逐步显现实验教材的理念优势与品牌效应。
英语学科——通过骨干引领,重点课题助力,“快乐万圣节”造势,做强英语学科,扩大我校英语学科在区域内的影响。
数学学科——通过专家指导、校际教研、校本研训,积极开展数学学科研究;结合一至三年级“数学思维训练”拓展课教学实践,以及应用题教学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2)建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校本课程特色。
* 拓展型课程—— 文化课(一年级)、儿童文学经典作品赏读课(二年级)、儿童诗歌创作(三年级)、儿童经济(四年级)、古诗文诵读(五年级);结合“一校一品”课程建设,开展“智多星”俱乐部活动,开设芭蕾舞、歌曲演唱、创意吧、编织、折纸、刺绣、篮球、足球、啦啦操等近20个兴趣班。
* 德育课程: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重要节日,构建全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系列;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确立春、秋季考察和半日社会考察系列。
6、树立“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育人观,坚决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力办好一年一度体育盛会——“校运会”,鼓励有专长的教师带领运动队,做大做强健身舞、足球优势项目,办好杯赛,扩大品牌效应。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与特长,全面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六、师资与队伍
(一)基本目标
立足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品质、专业能力,建设一支“乐学习、善教学、会研究、能创新”的师资队伍,进而打造一所以“善教”促“乐学”,师生和谐成长的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
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10年7月~2011年6月)根据学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学校全面启动骨干教师工程,重点抓好10%~15%校、区级骨干教师队伍,使其能达到优秀教师的水平。
第二阶段(2011年7月~2012年6月)全校25%~35%的教师能成为教学骨干,在各自的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学校挂牌“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
第三阶段(2012年7月~2013年6月)学校50%左右的教师都能达到较高水平,学校形成较高素质的教师群体。
(二)主要任务
1、学校将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关注焦点,修订、完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订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对照规划,稳步推进。
2、 引入实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优质资源,共享集团学校研训平台,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校本研训实践途径,建构符合校情的校本研训体系,逐步形成校本研训特色。
3、加强师德建设,营造师“爱”氛围,形成“三爱三高”的学校精神------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高规格地搞好每一次活动,高标准地教好每一个学生,创造“和睦、敬业、高效”的工作环境。
4、建立骨干教师梯队,修订、完善校特色教师评选条例,形成校、区骨干教师分级培养的梯队,促使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优化。
5、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他们的学习、研究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也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6、组成不同层次的研究团体,开展以团队研究形式为主的主题研究活动,聚焦课程与教学改革。团体内的教师互为资源,互为参考,相互合作,相互促进。
(三)主要措施
1、以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建设,校长亲自负责,团队精诚合作,,全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2、基于《上实附小师德实施细则》,加强师德建设,树榜样,树正气,以形成全体教工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师德教育的考核反馈制度化、常规化,做到教育为主,奖罚分明。
3、积极引入实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优质资源,创新校本研训特色。坚持“研训‘六个一’”、“实验教材周周练”的常规行动,精心打磨“四课制”、“教学论坛”、“德育沙龙”,大兴研究之风,铸造团队精神。
4、支持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的进修,鼓励教师职称升级,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形成骨干教师分级培养的梯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达成《上实附小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及目标》中各项指标要求。
5、把青年教师的培养视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对青年教师作适合个体的规划及培养,搭建平台,鼓励冒尖。政策向青年教师倾斜,为他们的学习、研究创造各种条件:组织参加市区各类培训、外出听课、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对外开课,以及安排师徒带教等等。
6、倡导团队合作,开展良性竞争。通过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等研究团体,组织理论学习,开展课例研究。一位教师上课,全组一起研讨,你我共同提高,建构起“个人成长、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合作培训结构。
7、借助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网)”平台,全方位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网站栏目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职能部门及时督查,教研组长落实管理,教师及时、正确地上传资料,规范文本格式。提高教师的资料意识,规范学校的电子档案。该网站建设与教师的业务考核挂钩,与教研组考评挂钩。
七、后勤与服务
(一)基本目标
以创建区绿化先进学校、市文明单位为目标,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提供规范、良好的后勤服务,为学校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后勤服务。
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10年7月~2011年6月)修订学校后勤管理制度,建立一支职责明确、服务到位的后勤队伍。净化、美化环境,学校形成以人为本的环境特色。
第二阶段(2011年7月~2012年6月)严格制度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务获得师生认可。学校获评区绿化合格学校。
第三阶段(2012年7月~2013年6月)后勤工作规范、优质、高效。学校以人为本的环境特色在区域内产生影响。学校获评区绿化先进学校,
(二)主要任务
1、不断完善学校后勤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2、为学校的和谐发展提供规范、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
3、不断改造硬件环境,逐年改善办学条件。
4、净化、美化校园环境,积极创建“区绿化合格学校”。
5、重视卫生健康教育,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建设文明平安校园。
(三)主要措施
1、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财产账务管理规范,账目清楚。杜绝一切违规违纪行为。
2、建设一支会当家、能管理、讲团结、肯吃苦的后勤队伍。倡导“注重细节,追求精致”的工作作风,通过开展后勤工作考核、评优活动,激发后勤人员的工作热情,体现后勤人员的岗位价值,让他们与一线教师一起体验到与学校共同发展的职业幸福。
3、本着 “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享受工作的幸福”的办学理念,积极改造硬件环境,提升装备设施,修缮“学生餐厅”、“音乐教室”;建立“儿童乐园”、“教工之家”、“校史室”;,为师生的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4、校园环境做到美化、绿化、净化、教育化,让老师和学生在舒适、文明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让“上实附小”的每一寸土地都发挥育人的功能。
5、强化“安全第一”的意识,时刻保持警觉,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6、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重视学生的健康教育,控制近视眼和传染病发病率。
八、重点发展与实验项目
1、软硬件共同打造“学生喜欢的学校”。
2、全力建设一支“乐学习、善教学、会研究、能创新”的师资队伍。
3、以优质教育创建徐汇区品牌学校。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和制度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实施发展规划的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各职能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负责具体实施。
2、教育科研
设立一个着力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总课题,在全员参与新三年规划建设过程中,学校在深化教师学科能力专业发展的同时,该课题将关注教师以“善教”促“乐学”的专业发展水平。未来的3年中,学校的科研工作将围绕这个课题来进行。
3、管理保障
围绕学校新三年规划的办学总目标和各领域的主要目标及阶段目标,学校制订切实可行的学年(分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学年末,根据时间节点分层面检查阶段目标达成情况,总结工作成效,分析未达成原因,并在后续工作中进行整改。
4、制度保障
学校已有较完整的一套规章制度,在新三年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修改或重新制定新的制度和政策。
5、政策保障
我校的“区域班”与“地段班”“双轨”办学模式是区教育局给予我校的政策扶持,它为提升我校生源质量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学校必须慎重、稳妥地做好区域班的招生工作,平衡好“区域班”与“地段班”的关系,实现该政策的价值优化,以期获得这一“优惠政策”的延续。
6、社会保障
学校地处凌云街道,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也促成了街道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学校应加强与街道的联系、沟通及合作,建立开放的育人环境,创造双赢的良好局面。
7、后勤保障
全心全意服务于师生,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高品质服务为学校品牌建设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