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案例,一场思辨
——我校组织《美国
点击上实附小校园网站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内网)”窗口,你可以进入“教师发展——学习与交流”页面。学校不定期地在此提供教育文章,老师们阅读跟帖,颇为热闹。
前不久,朱建华副局长在政务网上向校长们推荐一份案例——《美国
期间,全校教师纷纷跟帖留言——
英语教师龚忠慧感言:“美国学生在课上读出了个性,读出了品德。反观中国版的案例,我们的学生读懂了什么?‘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我读书的时候如此,现在依然如此。教育体制不是说变就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样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付筠老师提出:“前者(美
同教语文的
老教师卫明芳认为:“作为中国教师,面对国情和教育现象,还是应该毫无顾忌地拿起《灰姑娘》美国版的教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途径。”
青年教师刘晓燕反省道:“自己的课堂,确实是少了些自然生成的灵动,少了些思维碰撞的火花。意识上,今天的我们已渐渐摆脱应试教育的狭隘,行动中,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我们也教得愉快,尚需多动动脑筋。”
数学老师王立晨似乎有些委屈:“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倒更像是在评价老师。学生成绩不好,说
……
周五的教工大会上,毛校长就“案例”引发的理念之争及老师们的观点谈了自己的看法。她提出:案例折射出现今中国教育重应试、轻育人的缺陷。就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而言,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少讲多听,把“驾驶座”让给学生;更要精心育人,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一份案例,一场思辨,更期待一个“变革”!
附网上跟帖(截图):
摄影:王志洪 供稿:王志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