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转载2013年3月13日《东方教育时报》:“拼妈”是否能 “拼”出好教育
作者(来源):时报记者 袁征    发布时间:2013-03-15

■一周时报观察

“拼妈”是否能 “拼”出好教育

时报记者 袁征 见习记者 宋一宁

“拼爹”已经是社会上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拼妈”却鲜为人知。记者日前了解到,由母亲主导孩子教育,不惜血本为孩子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规划好成才之路,这在一些家长眼里被称为“拼妈”。

 

如今当妈妈必须多才多艺

在长宁区一所小学门口,接孩子的妈妈们谈起“拼妈”的话题。有的妈妈说,孩子班级开班会,她就帮孩子制作了很多精美的横幅、花环彩带,这让同学们很是羡慕。还有的妈妈为了帮孩子搭建社交圈,树立好人缘,会在逢年过节或者孩子的生日,买一些小礼物、小零食送给同班的小朋友。除了社交,“拼陪读”也是很多妈妈的“必修作业”。有着十多年“拼妈”经验的女士告诉记者,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自己就为他精心策划好了一条“精英成才之路”,从国际小学到国际初中,每次入学考试前,她都会亲自上阵,帮儿子全面准备,预设各种面试问题,平日里儿子的一举一动也逃不过家教老师的“法眼”,多数时候活动范围都仅限于一尺课桌前。但在女士的高标准、严要求之下,儿子还是没能跟上她的预设目标,在考试中“节节败退”。无奈之下,她又选择移民澳大利亚,试图给孩子换个教育环境,几年过去,孩子依旧无法适应,且越来越叛逆,几次争吵之后,她只得将儿子再送回国内。“孩子越大越难管了,他现在完全不听我的,要知道,我付出的心血全都是为了他。”女士无奈地感叹。

 

理念比投入更重要

于陈女士的例子,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毛福敏坦言,“拼妈”拼的其实是教育理念,而非投入精力,家长的“过度包裹”不仅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性,导致日后心理上,甚至生理上的“不能自理”,甚至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加重孩子的叛逆情绪。毛福敏还向记者坦言,自己和很多妈妈一样,都有“过于不放心”的毛病,总是将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孩子身上,生怕孩子在自己条条框框的教育规划中“走偏”。

“孩子的点滴成长需要家长关注,但不是百分百的掌控,不是只有放弃工作、放弃理想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家长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给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换个角度来看,父母对工作的热情和奋斗精神,更能给孩子带来榜样的力量。”毛福敏认为,教育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只有“管”和“不管”两种选择,能做到“外松内紧”才是成功母亲的智慧所在。

 

最大的“拼”是尊重和陪伴

妈妈们在教育理念上的偏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同社会上浮躁、功利的心态有关。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黄瑾告诉记者,正是家长的功利心态,剥夺了孩子享受童年的权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他基本的权利,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的理想标准,说得严重些,就是自私的攀比,以及对孩子生命的不尊重。”

毛福敏也表示,“望子成龙”“操之过急”不是正确的教育心态,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强压之下,会使他们的心理防线崩溃,留下童年阴影。家长应该首先尊重孩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其平等地沟通,而不是通过高姿态的呵斥解决问题。只有在轻松的、不受外在压力的状态下,孩子才能感觉到自在,才可能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除了“尊重”,黄瑾还坦言,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大的“拼”实则是陪伴,与其“代替”孩子完成,不如“陪伴”他完成。一方面,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陪伴”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情感支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