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学区化办学三年规划
(2014.9-2016.6)
一、指导思想
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建议》和《徐汇区推进学区化办学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探索华理学区化办学机制,打破校际间原有的资源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融合共享,促进学区内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二、建设目标
通过整合华理学区内的优质资源,在教育教学共研、特色课程共享、学区文化共建等方面有所突破,逐步形成学区特色,实现和而不同、共享共赢、多元发展、理工见长的华理学区建设目标,全面提升学区内各校的办学质量。
三、主要内容
(1)拓展德育新途径,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实效,提升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大学与中学、中学与小学相衔接的课程,逐步形成和完善华理学区的特色课程群,搭建学区内良性互动和展示平台,构建适合学区课程共享的有效运行机制。
(3)利用学区内高校资源的专业优势,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实效。探索学区内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发挥优秀骨干教师在学区内的辐射作用。
四、组织框架
(一) 华理学区化办学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朱成钢 徐汇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于建国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副组长:庄小凤 徐汇区教育局局长
组员: 郭本厚 徐汇区凌云街道办事处主任
乐清华 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主任
沈悦萍 华东理工大学工会主席
童立贤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顾 文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顾问: 孙宝琪 原江苏省宝应中学校长
郅庭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
胡兴宏 上海市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原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
(二)华理学区化办学工作委员会
主任: 王 彤 乐清华
常务副主任:童立贤
副主任: 袁圣华 顾 文
组员: 沈悦萍 张先梅 傅蓉蓉 陈迎年 毛福敏 陆燕华 毛 颖 舒 冲 浦正权 金 瑶 叶 红 谢静莉 蔡景斌 徐军梅 王韧 王晓红
秘书: 包遵锋
五、学区范围
华理学区包括以下成员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梅园中学、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启新小学、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华东理工大学、凌云社区学校。
六、运行模式
1、硬件资源共享
(1)本着在资源配置上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学区内各单位的运动场地、图书馆、体育场馆、创新实验室以及其他功能教室和专用教室实现共享,学区内各单位可以统筹调配使用。
(2)借助大学的场地资源开展学生教育活动。学区内的各个学校根据本校实际选择部分场馆,组织部分学生参观互动。
(3)梳理学区内各个学校的特色实验室(比如梅园中学和凌云社区的生态种植实践基地),完善学区内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比如华理附中化学创新实验室和正在筹备的物理创新实验室),实现对学区内其他成员单位的开放。
2、人力资源共享
(1)优秀教师蓄水池计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通过增加学区教师编制,解决学区内中小学各校优质教师的柔性流动难题。
(2)华理学区学科工作坊建设计划。梳理各校优势学科,建立以骨干学科为基础,优秀教师领衔的学科工作坊,探索学区内各学校名师互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师资共享的管理机制。(比如华理附中王村丽领衔的语文工作坊,梅园中学傅琳领衔的数学工作坊,华理附中赵侃领衔的科学工作坊,华理附中周博领衔的英语工作坊,华理附小蔡国英领衔的语文工作坊,上实附小陆明花领衔的英语工作坊,启新小学施逸琳老师领衔的数学工作坊。)
(3)大学教授进校园计划。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师进校园形式,逐步形成学区整体规划、统筹实施的机制。
(4)教师培训计划。一是特色教师培训借助大学的资源,利用暑假,开展教师沙龙、特色专题实践活动。二是探索学区内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促进学区内相关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课程资源共享
(1)利用远程教学手段,实现优质校本课程的输出共建与共享,初步探索跨校选课机制。
(2)打破大中小学的学段衔接壁垒,探索课程的衔接,逐步形成5、6年级与9、10年级的衔接课程。
(3)形成德育、生态、体育以及 “理工特色”区本课程。以“家风、家规(家训)、家教”为抓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的系列活动,营造学校、家庭、社区相融合的华理育人氛围;以凌云生态家为平台形成区本微型课程;依托大学资源继续完善附中理工特色课程,同时通过附中的“理工小博士”和理工类特色课程向学区内中小学辐射;积极探索学区体育特色项目(如形成中小学贯通的棒垒球、冰壶、射箭等项目。)
(4)中学社团与大学社团的共建活动。
(5)通过校际间的师生文体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交流,实现学区内大、中、小学的“同根文化融合”,打造新型的教育共同体。(可以利用上实附小的运动会,进行区域内特色体育的交流比赛)
4、教育教学统筹
积极探索学区内各中小学教育教学统筹机制,每学期形成学区内各个年段的课程计划相对统一;专项教研活动和特色学生活动统筹。促进学区内教师教育教学经验共享和学生文、体、科、艺类特色活动的共建。
六、保障措施
1、运行保障
建立华理学区化办学工作例会制度及相关运行机制,设立秘书1名。
2、师资保障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适当增加教师编制,为实现教师柔性流动奠定基础。
3、管理机制保障
在华理学区化办学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建立章程,形成学区管理的机制,明确各单位在学区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华理学区的健康发展。
4、经费保障
根据华理学区化办学的实际需要,由上级部门下拨专项经费。
八、实施时间表
第一阶段:学区构建阶段(2014.10-2014.12)
1、完成华理学区启动的相关准备工作,成立华理学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华理学区各成员单位校领导召开联席会,挖掘学区内资源,达成学区构建框架协议。
3、教育局、华理大以及相关单位联合举行华理学区启动仪式。
4、起草学区章程、学区建设规划。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14.11-2015.4)
1、初步探索中、小学的学段衔接问题。
2、学区学科工作坊启动。
3、开展学区“理工小博士”授课实践活动。
4、完善创新实验室对学区开放的课程建设和计划,召开学区内场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等资源共享的启动会。
5、完善华理教授讲师团“月月有讲座”方案,丰富讲座内容,形成长效机制,扩大讲座的受益面。
6、探索学区内各中小学教育教学统筹机制;发展学区内的体育特色项目,如冰壶、棒垒球、射箭等,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借助凌云社区资源(如梅陇文化馆、社区学校等),开展学生德育系列活动。
第三阶段:深度研究阶段(2015.5-2015.12)
1、尝试学区内各校特色教师、骨干教师流动上课形式。
2、开展学科工作坊、学术沙龙、集体教研等活动,切实促进学区内相关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3、探索学区内的校本自培与互培模式,提高培训实效。
4、借助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根据学区内各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校际资源共享,初步建立学区内特色课程群。
5、借助科技节活动,实现大学志愿者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为学区内的中小学开设“理工特色”校本课程。
6、探索“四课制”在学区的实施,举办相关教学评比。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16.1-6)
1、学区内教育教学实行统筹管理,学区内教育教学基本上做到“五个统筹”,做到特色衔接,文化共建。
2、总结三年来的主要工作,提炼学区化办学经验。
3、华理学区的学区化办学经验展示活动。
华理学区化办学工作委员会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