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发展规划(2018——2023) - 内容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发展规划(2018——2023)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23-07-19

 

 

 

每一颗星星都闪亮  每一个生命都闪光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2018.9——2023.8)

 

 

 

 

 

 

 

 

 

 

 

2018.9

 

 

 

 

 

 

 

 

一、背景分析

(一)学校发展历史

“上海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前身为梅陇三小,创办于1995年,位于徐汇、闵行交界处的凌云地区,是一所普通公办小学。为了提升区域办学水平,2008年9月,徐汇区教育局委托上海实验学校管理梅陇三小,更名为“上海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全面引入实验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从实验教材的引进到学校管理的全方位改革,积极推行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小学办学模式,并已取得一定的“品牌”效应。

近几年,学校依托上海市实验学校,通过构建“小星星”课程体系,开展“四星少年”争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市、区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行为规范、学习习惯、学业成果都在原来基础上有显著进步。同时,学校根据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以“教学四课制”、“教师读书活动”、“教育科研” 等为平台,积极创设校本培训新格局,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三年中,学校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书香校园基地校等称号,2015年,获区学校办学绩效评估“优秀单项奖”, 成为徐汇区首批“新优质学校”示范校。

(二)学校整体概况

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1165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为1190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386.45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面积2232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2054平方米。学校有教室26间,自然、音乐、唱游和计算机等学科专用教室共4间,1个图书馆,1个体操房、1个足球场、2个篮球场。学校校舍面积达到上海市中小学校舍建设90标准的一类标准,设施设备达到上海市中小学装备的配备标准,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学校在编教职员工82人,其中教师72人,平均年龄35岁左右。教师中35岁及以下教师42人,占58.3%;36至50岁教师30人,占41.7%。职称结构方面,高级教师4人,占5.5%;一级教师36人,占50.0%;二级教师30人,占41.7%;未定级教师2人,占2.8%。学历结构方面,研究生学历学位7人,占8.5%;本科学历69人,占84.1%;大专学历6人,占7.3%。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比较年轻。

(三)主要成绩

1.学校整体发展呈上升趋势

学校于2008年9月接受上海市实验学校委托管理,全面引入实验学校的办学思想,确立了“让每一个孩子都闪光”的办学理念,学校借鉴实验学校的办学模式,明确了“懂礼仪、乐学习、勇攀登、敢创新”的培养目标;积极推行实验学校的办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把学校办成有‘实验’特色的,老百姓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的办学目标。围绕这一办学目标,学校在课程建设、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成功引进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项目,通过“小星星”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星文化”乐学校园的营造,“星级教师”评选制度的出台和以“四课制”为核心的校本研修机制的建构等,改变了学校原有面貌,提升了办学成效,成为了凌云地区的一所品牌学校。

2.学校党政班子“三带”意识强,党群关系和谐

学校党政领导工作中配合默契,通力合作,互相补台,在各项重要任务与重大活动中带头、带班、带队意识强。学校行政班子成员有明确的工作职责,有深入组室的任务分工,工作中团结协作。党支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将梳理出的意见建议讨论出整改措施,在全教会上予以反馈。学校党政领导认真踏实的作风,促进了党群关系的和谐。党支部重视党员的思想教育,“双培养”工作有成效,党员作用日渐凸现。党支部关注骨干教师的打造,关注党员教师的成长,关注新进党员的融入,健全完善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育教学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3.学校教学流程管理规范,科研工作重实效

学校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流程管理制度,并以此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能结合教改形势的发展,对流程管理进行补充完善。学校还十分关注后进学生(包括随班就读学生),建立能帮助其转变提高的“辅导”制度等。教导处每学期建立辅导名单,并辅之以对每个辅导学生的学情分析、辅导措施等记录,还有阶段性辅导结果记录等,此举措对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起到了较好促进作用。

学校教科研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评比,有奖励,有制度保障,有经费落实。学校依据教育教学动态,发布小课题指南,鼓励教师从小课题做起。学校每个教研组有研究课题,校科研小组定期了解课题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校每年组织校级课题评审,召开科研成果交流会,推广优秀科研成果,至今已经连续召开了九届,推动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学校获得区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4.教师校本研训形式多样,成效明显

学校持续开展专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障了各学科课堂教学得以稳步实施。近年来,学校为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师教学能力,以“教、研、训”一体化建设为载体,从备课组,教研组,教导处三个层面,依托“六个一”(一本书、一节课、一课件、一反思、一点评、一课题)、“四课制”(骨干示范课、中年特色课、青年展能课、见习汇报课)、“邀请课”“网上教学论坛”等途径,结合市区开展的教改项目,围绕学校的重点工作,开展了有专题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这些专题校本教研也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制定了《上实附小教师职业道德校本规范》和《上实附小师德考核制度》,并按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学校设置“每月一星”评选栏目,家长、教工网上推荐“每月一星”,并在校园网和学校橱窗里宣传事迹,弘扬正气,树立榜样。学校每年开展读书活动,为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倡导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

5.学校精心打造校园“星文化”,凸显让办学理念

学校积极营造浓浓的育人氛围,通过星星墙、教室里的星星榜、星星阁、星星农场等布置,推出优秀学生榜样,动态登载宣传。学校还把定期举办的校园“四节”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结合起来,根据学校育人目标,设立“攀登章、创新章、礼仪章、乐学章”,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活动积极性。学校连续多年开展“人人都有小岗位”的活动,坚持做到周周评、月月评、年终总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为他人服务的岗位,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学校注重德育活动的过程性教育,不断提升活动内容的教育实效。学校连续多年为每一届学生编撰的“星语”记载了学生小学阶段成长的过程,从一年级入学时家长的一封信,到毕业时学生写的“最感动的一件事”和教师的评语,留下了学生成长的轨迹,也见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果。学校每学期评选星级班和特色班的工作都以自报、互评、交流、总评的流程实施,在创建过程中提高了班主任的德育意识和班级管理能力。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人员、制度、硬件到位,除了定期对师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能关注到特殊学生,并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