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结缘教育,三十载情系徐汇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谢静璐
当历史的镜头拉回到三十一年前的1977年,那是一个阴霾弥漫的秋日,农田里一派繁忙:一片片金黄色的麦子随风摇曳,秋收大军正在紧张地收割着成熟的麦子。广播喇叭也如往常一样,播报着一条条新闻。突然,有这样一条新闻: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恢复已经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拨动了很多人的心弦。此时的阳光,仿佛突然穿透了那厚厚的云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是拨乱反正的阳光,是改革开放的阳光,它改变了祖国几百万青年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从此我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确切说,是与徐汇教育结缘了三十来年。
第一个十年,我的事业的起步期,徐汇教育的恢复期
78年初,我来到了师范学校。由于文革,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正规的师范生了。对于文革后的第一批师范生,怎么教?教什么?学校在探讨着,老师在摸索着。凭着多年跟着电台自学的英语,我进入了英语班。两年扎实的学习,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0年初,我被分配到日晖新村小学。当时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是:一方面小学刚恢复英语教学;另一方面教学第一线缺少专门的师资。很多任课是顶替回沪的知青,文革前的略有英语基础的老师屈指可数。因此我们这批毕业生,对小学英语师资队伍犹如“及时雨”,不但给英语师资充实了力量,注入了活力,而且对整个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生机。当时,全国的教育都处在恢复期。徐汇区的小学英语教育也概莫如此。当时,区级的教研活动恢复了,升中学的毕业考恢复了,教育科研工作也逐步恢复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记得当时的小学英语毕业考试只有笔试部分,而没有听力与口试。所以,老师们的精力都放在语法的讲解上,学生们的“勤奋”也仅仅是不断地做卷子,但最后学到的仅仅是“哑巴英语”。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研员施嘉平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课题研究:《小学英语口试的新尝试》。这是我的第一个课题,后来居然还获得了徐汇教育科研评比三等奖,是我当初并没有想到的。
由于自己的起步正逢徐汇小学英语教育的恢复期,《小学英语口试的新尝试》课题的获奖,让我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信心。通过教研员老师的指导,以及我自己的努力,后来就陆续承担了不少区里的公开课。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自己一方面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教案,力争上好每一堂课;另一方面外出听课,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多年下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上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二个十年,我的事业的黄金期,徐汇教育的改革期
88年暑假,由于工作需要,我调入向阳小学,担任教研组长。向阳这块肥沃的土壤,促使我更快地成长。
91年,第一期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了,向阳成了上海市的课改基地之一。当时一般的学校,英语教学从三年级开始。为了配合课改,我带头在一、二年级开设二十分钟的英语小课进行尝试。我与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反复讨论,自选教材,自编内容,忙得不亦乐乎。与此同时,开展了《低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可行性的研究》的课题探索。多次在市、区两级上公开课,并两次获得区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
当时的教育,已经走出了开始十年拨乱反正的“恢复期”,正进入生机勃勃的“改革期”,自己也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算是“与时俱进”吧。九十年代初,当电教教学开始推行后,我有幸成为市外语电教中心组的成员,率先在市、区上了多堂有关电化教学的研讨课,这对自己也有很大促进和帮助。
由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步,事业上也逐步得到了一些的发展。组织上给了我不少鼓励。90年5月,徐汇区教育局第一届“骏马奖”评比,我获得了这一荣誉,并在随后的91、92年又连续获得“骏马奖”,有幸成为徐汇区第一批获得“骏马奖”三连冠的教师之一。另外还在90年获得上海市十佳青年教师标兵等。
应该说,这里有自己努力的因素,但这归根结底是改革给了我机会,是徐汇教育的改革成就了我。
第三个十年,我的事业的转型期,徐汇教育的腾飞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的不断深入,徐汇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
我,也有了一些变化。
98年,我有机会参加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的系统学习,为我后来的转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03年,我在教育督导室工作了半年,与许多兄弟学校的广泛接触,让我获益非浅。使我有机会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徐汇教育,了解徐汇教育的发展战略、客观现状等。既看到了一些学校的先进经验,也看到了一些薄弱学校的现实状况,还了解了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如何管理学校。我觉得,这是徐汇教育培养干部的一种途径,能让你从宏观上了解徐汇教育,当你再来到基层时,就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04年初,我来到南丹路小学,开始了我的学校管理工作。由于参加过教育管理系两年的理论学习,再加上半年督导室的工作,我从教师身份转型到校长角色还算是比较顺利的。在工作中,我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并根据学校的特点开展工作。如南丹路小学地处徐家汇高档住宅区,由于改革开放,也引进了许多国外人才。我尝试着利用南丹路当时可以招收外籍学生的特点,利用自己外语的优势,与外籍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结果,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籍孩子来我们学校就读,最多时有十一个国家,有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共32人,为此,《新民晚报》专门派人前来采访报道,称我们是小小联合国。外籍学生的就读,从另一个侧面提升了学校的形象,也吸引了更多的本地段的学生。这一切既使我们的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进行教育改革实践的新的机会。
07年暑假,我又接受了新的任务,来到梅陇三小。今年的暑假,学校由上海市实验学校托管,更名为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虽然更名只有两个月,但学校从硬环境到软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在徐汇教育连绵的山峰中,会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景。
有人说我最近几年很忙,频繁调动。其实这都是徐汇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徐汇教育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建峰填谷”的需要。我的工作调动,其实也反映了徐汇教育不断发展的一个小小的侧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因为这个大背景,给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我自己三十年的教育工作所作出的点滴成绩,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政策,离不开徐汇教育这片肥沃的土壤。
我骄傲,我是一个教师!
我自豪,我是徐汇教育的一分子!!
我庆幸,我与徐汇教育同步“成长”!!!不是吗,我的教师生涯跟随着徐汇教育的不断发展而留下了人生的足迹:起步期----恢复期;黄金期----改革期;转型期----腾飞期。
真是:三十年结缘教育,三十载情系徐汇。
2008. 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