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党员随笔:寻找适合自己的素质教育方式——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作者(来源):陈燕    发布时间:2010-11-06

寻找适合自己的素质教育方式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上实附小 陈燕

大学时代,我曾读过黄全愈教授这本红极一时的书,但那时只是以学生的身份去拜读,感触不是很深,只是觉得作者以父亲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利用发生在儿子身上及其发生在周围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例子,对中美教育深入分析比较,提出了许多独特、深刻的见解。如今在党支部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又从书橱中翻到这本书,以教师的身份再一次打开了这本书。这一次的重温让我心里受到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作者黄全愈教授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当其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作者睿智的见解,深刻的分析,明晰的比较给我以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全书一共有十部分组成,每一节都剖析了一个问题。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几个环节中让我悟出了点滴在教学上的思考。

一、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泛的学习环境。

美国的学校,固然不赞成向学生进行“知识填鸭”,但也不能简单地看成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谋生求知的实用技能。而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对所有人平等开放的、有利于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如果说,中国古人提倡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美国教育所提倡的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在手把手示范如何捕鱼的时候,示范者更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泛辽阔的渔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捕鱼的方法与技巧。

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受到很大的冲击,在看书时,我也不时的反思日常生活中我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我该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渔场。

首先,还是一个观念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一个教授者,而是一个参与学习的活动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他们的智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让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转而变为乐于思考、努力想象、敢于批判、不怕张扬个性。师生间平等、尊重、民主、合作。

其次,课余让学生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每个同学都拥有一官半职,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编排进程,使他们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借助图书馆这个有利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头脑。

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以前我总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的,主要是看教师怎么教,怎么引导。而老师否定了这种说法,他给创造性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创”和“造”是两个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的“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的“造”就是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既然创造性或创造力不能教的,要培养学生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就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创”,在“创”的基础上才可以谈的上“造”。如果教师总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那么我们就已把“创”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造”。所以说创造性是鼓励出来,是培养出来的。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正如美教授说的“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黄全愈博士更是以生动的事例和真实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学生那种自主、活泼、民主、平等的学习生活。在孩子们身上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创新意识。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似乎是笼中之鸟。社会、家庭、学校给他们的负担,使他们总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也难怪国人常常疑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能在国际学科竞赛中屡屡获奖,而诺贝尔奖却总是被外国人拿去?我想,这就是创新意识在作怪。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动脑筋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描述了中老师、美老师可能怎样教孩子们画苹果的故事:

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这样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而美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苹果。大家喜不喜欢?如果喜欢,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如果喜欢,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已经吃掉了苹果,这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已的本子上画上苹果。”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可能画得象南瓜,第二次可能象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这是中美老师可能怎样教学生画苹果的故事,从表面上看,中老师的教学效果明显胜于美国老师,因为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象苹果的‘苹果’”。但是,中国孩子的个性,创新潜能就是这样泯灭的。而美国的个性化教育,则激活人的创造潜能。

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作为教师都知道,对于一个人初入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为专心学习打好基础,作好准备。而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小树不修不成材”,惩戒在教育中正是起着修剪之功能。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可在将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各有优势,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美国教育,则过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不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加上中美之间的人文差异很大,中国家长,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美国家长更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生存能力。种种的差异造成了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照搬美国模式,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美国的素质教育并不见得在中国行得通,我们只能依照中国国情,借鉴外国模式,寻找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素质教育。

关闭窗口



WechatIMG624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