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适合自己的素质教育方式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上实附小 陈燕
大学时代,我曾读过
一、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泛的学习环境。
美国的学校,固然不赞成向学生进行“知识填鸭”,但也不能简单地看成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谋生求知的实用技能。而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对所有人平等开放的、有利于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如果说,中国古人提倡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美国教育所提倡的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在手把手示范如何捕鱼的时候,示范者更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泛辽阔的渔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捕鱼的方法与技巧。
先进的教育理念让我受到很大的冲击,在看书时,我也不时的反思日常生活中我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我该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渔场。
首先,还是一个观念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一个教授者,而是一个参与学习的活动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他们的智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让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储存知识,转而变为乐于思考、努力想象、敢于批判、不怕张扬个性。师生间平等、尊重、民主、合作。
其次,课余让学生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每个同学都拥有一官半职,让他们自己设计活动,编排进程,使他们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借助图书馆这个有利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头脑。
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以前我总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的,主要是看教师怎么教,怎么引导。而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正如美
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描述了中
中
而美
这是中美老师可能怎样教学生画苹果的故事,从表面上看,中
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
作为教师都知道,对于一个人初入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为专心学习打好基础,作好准备。而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小树不修不成材”,惩戒在教育中正是起着修剪之功能。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可在将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各有优势,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美国教育,则过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不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加上中美之间的人文差异很大,中国家长,过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美国家长更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生存能力。种种的差异造成了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照搬美国模式,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美国的素质教育并不见得在中国行得通,我们只能依照中国国情,借鉴外国模式,寻找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