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爱的乐章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有这样一位老师,瘦瘦高高的个子,脸上总带着浅浅的微笑,说话轻声细语。她就是吴爱琴老师。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上实附小(当时的梅陇三小)任教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从那天起,吴老师全身心地投入于教育事业,她以自己的言行践行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以自己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称赞,并获得了100%的家长满意率。
七年的教育生涯,吴爱琴老师承载着对事业的热爱,乐此不疲地工作着……
别样的家校之约
当下教育的构筑,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互相渗透和牵连的动态教育,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一个学校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利用好了,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促进,能让学校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爱琴老师班里有一对双胞胎男孩,大乐和小乐,从他俩的名字可见其家长的教育观念。大乐、小乐的父母都是新上海人,已在上海购买了房子。他们小时候为了长大有出息,读书时很艰苦,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家长最大的愿望。入学前的暑假,家长就给校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对当前的学校教育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家长教育观念新,对学校和孩子的发展充满希望。老师如能利用好这样的资源,将是不可多得的助手。于是吴老师首先推荐孩子的父亲为学校家委会成员。随后她又自行组建班级家委会,有了这一依靠,吴老师组织班级活动或教育中碰到难题,都与家长们商讨,共同策划。每次活动,大乐、小乐及他们的家长也成了最活跃的人物。
诚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着一个不可撼动的共同目标——为了孩子的明天能更好。但是,所谓的“好”,教师和部分家长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分歧:作为教育者,“好”就是让孩子做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人,而家长则可能把“好”诠释为高分数、高收入等等。08年9月,上实附小翻牌后,学校开展“特色班”创建活动。吴老师以此为契机,打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那扇无形却有点神秘的大门,为自己的班级设立了争创“家校互动”特色的目标。她把班级即一个家庭的概念扩大化,这个家的构筑除了学生和老师之外,还有学生背后的各个家庭。吴老师要让每个学生的家长都能融入到孩子们的学校生活中来,共同承担风雨,一起享受硕果。就这样,通过点点滴滴的交流,很多家长慢慢理解了,也开始积极支持。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有学科教学必有学业压力。当这些压力作用于这些稚嫩孩子身上的时候,用什么来平衡或者说削弱压力呢?那就是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但是众人的智慧通过碰撞可以创造奇迹。当吴老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爱孩子和家长的同时,他们回报的同样是一份厚厚的爱。通过和家长们一段时间的交流后,班级家校互动延伸到课后的校外活动中去。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西方万圣节的晚上,大家汇集于校,进行“万圣节之夜”的活动;为了锻炼他们的数学口算能力,周末,学校的大操场展开一次“谁是算二十四点的大王”的较量;为了迎接世博,渗透美术教育,吴老师和家长们又教孩子们画海宝……一个又一个的亲子活动,老师和家长们都无怨无悔,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家,那就是这个班级,他们都有自己所爱的人,那就是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小憩,享受玩中学的乐趣是吴老师和家长们的终极目标。正是在一次次共享温馨的过程中,吴老师更走近孩子和家长,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会自觉思考“学”和“玩”之间的相互关系。学年末,教室门口成功地挂上了“家校互动”特色班牌!
别样的良师益友
对学生而言,教师承担着多样的角色。吴爱琴老师就像艺术家一般,在老师、朋友、粉丝……等诸多的角色间游刃有余地转换着。
班级是吴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带教的。她从怎样吃饭、系鞋带;怎样写字,理书包开始,一点点开始教起,倾注了许多心血和汗水。小琪是班中很特殊的一个孩子,听不得批评,往往无缘无故就会乱发脾气,掀桌子,摔铅笔盒,同学们都对他避而远之,吴老师曾对他采用多种方法,批评不管用,冷处理也无效果。于是吴老师就通过家访等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孩子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学习习惯差,吴老师就从他的兴趣爱好入手,发现他很喜欢生物,吴老师就买了一个小乌龟送给他,看到他爱不释手的样子,吴老师就与他从小生物开始聊起,与孩子拉近了距离。随后,经常性的谈心,孩子向吴老师敞开了心扉,为了反对妈妈的唠叨,爸爸的棍棒,发脾气成了他的“杀手锏”,吴老师与家长沟通,交流教育方法,慢慢地孩子的脾气改了很多,特别是在成绩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小龙,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他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工作繁忙,将孩子托付给外婆,孩子经常性不做回家作业,写字拖拉,成绩明显下降,外婆的管教不由效果,妈妈急在心里,又没有办法,求助于吴老师,吴老师就试着每天下班后将孩子带到自己家中,一边自己做饭,一边辅导他做作业,于是各科老师都表扬小龙有了明显的进步,家长很感激,送礼她不收,还说,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职责。
一天周五放学后,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小金却在一边边整理书包边哼着小调。原来每个周末,吴老师班里的小朋友都轮流被邀请去她家作客呢,老师会烧好多菜招待小客人。小金最近有进步,这周将要成为吴老师家的座上宾,他怎么能不高兴呢?
瞧!施萌的语文期中考试进步了,和大队长吴亦馨一起来到吴老师家。在孩子们眼里,吴老师家真漂亮!尤其是老师的办公桌,右上角有着一本厚厚的汉语大词典,字典上面摆放着语文教案。桌面的正中间有着一盏台灯,台灯旁放着吴老师已经改过的本子。桌子旁边的墙上挂着一个时钟。时钟的两侧挂有几幅水墨画,这是王佳玮同学送给的呢! 吴老师递给小客人每人一个苹果,然后亲切地对我说:“施萌,你一直在努力,你一直在进步,老师注意到了,也看到了;你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你是最棒的!事实确是如此,只要你稍稍加以努力,聪明的你就如愿以偿了,这多令人高兴啊!知道吗:‘天才出于勤奋 ’,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你,好不好?”施萌感动得不断点头。“吴亦馨,施萌的进步也有你功劳,所以今天老师让你和她一起来我家做客,我也要谢谢你。但是今天老师也要告诉你们,成绩只代表过去,但不能骄傲,接下来仍要虚心学习。”孩子们听得入迷了,“吴亦馨,你作为班上的大队委员,不但要以身作则学习好,还要继续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发挥你的特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多做好事。”
接着,“贵宾们”做回家作业,吴老师烧晚饭。不多时,西兰花、鱼和虾,罗宋汤上桌了。和老师共进晚餐,这是何等的荣耀啊!
类似的例子枚不胜举,龙龙的爸爸与妈妈感情不合离异了,妈妈这几天工作忙,吴老师二话不说就把龙龙带回了家,看着他写作业,请他吃肯德基。“老师,你像妈妈一样好。” 龙龙说。晚上家长一通电话孩子找不到了,吴老师和她爱人马上出门帮助寻找……
人们都说80后的年轻人比较“自我”的,但是吴老师却是特别的,她放弃了个人的休闲时间,为了孩子快乐成长,给予他们校园内感受不到的“别样”师爱,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从她的眼神中看到她对学生浓浓的爱意。只有无私地关心爱护他们,孩子才会发自内心地喜爱她,尊敬她。
别样的温馨教室
何为“温馨”?孩子、家长和老师,一个都不能少。老师对孩子和家长的爱和责任,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感恩,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对老师的理解,也一个都不能少。吴老师就是在这样的家校互动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学习成绩年级中最好,队风纪训练学校第一,运动会上也能见到他们矫健的身姿,更让人可喜的是体煅课上,师生共同运动,教师结婚了,学生共分喜糖,分享老师的快乐。
一节自修课,有小朋友跑进办公室:“吴老师,不好了,琪琪又发脾气了,书丢得满地都是,课桌也被推倒了。老师让他捡起来,他就是不听,快去看看吧!”吴老师放下手中正在批改的作业进了教室,只见她蹲下身子扶起被琪琪推倒的课桌,又把散落满地的书本捡起来,轻轻地放在桌角上,说:“琪琪先做功课,有什么不开心的下课跟我说。”看见吴老师帮自己捡起了课本,琪琪也慢慢冷静下来了。是啊,作为一名老师,虽然我们都努力关爱 、尊重每个学生,可有时真的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妨先退一步。退一步,并不是不敢面对困难,而是冷静地面对,理智地思考,只有用一颗善良宽厚、真挚热诚的心包容学生,才能化干弋为玉帛,让学生在老师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自我以省、心悦诚服。
黄蕾至今还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 自己胆子特别小。吴爱琴上第一节语文课时,班上的同学都举起小手争着回答问题,她却始终没有敢举手。可吴老师偏偏点到自己的名字。小黄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口还没有开,已经是满脸绯红。吴老师说:“来,黄蕾,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看着老师肯定的眼神,黄蕾鼓起勇气回答你的提问。声音不大,甚至有些发抖,但总算把那个问题完整地回答完了。吴老师耐心地等她回答完后,伸出大拇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了她。小黄好高兴好激动甚至有点兴奋!从那天开始她上课敢于举手发言了,每次看到老师那美丽的大眼睛用赞许的目光看着自己时,黄蕾是多么自豪!
小黄上课举手发言了,但是却不喜欢做值日生,觉得做值日生又脏又累,一点没劲,所以能逃则逃,就是逃不掉也不是很起劲地做,慢慢磨洋工,等同学们扫好了就回家。吴老师知道了。一天放学后,吴老师拿了一把扫把给小黄,对她说:“黄蕾,来,我们比赛扫地好吗?看谁扫得干净扫得快好不好?”看到吴老师笑眯眯的眼睛,小黄哪里想到别的啊!拿起扫把和吴老师一起扫地了,一会儿就把自己的一组扫干净了。小黄比吴老师还扫得快呢。哈,吴老师脚下还有纸屑呢!吴老师立刻表扬了她,还问:“ 黄蕾,扫地开心吗?”“开心!”“那我们以后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好吗?”“好啊!”小黄毫不犹豫地说。那时,吴老师笑了,笑得那么开心,笑得那么美丽!从此,黄蕾就爱上了值日生工作,还渐渐改掉了不爱劳动的坏毛病,而且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活呢!
每个孩子的习性,每个孩子的优缺点她都了如指掌。有时家长“搞不定”已经有点小叛逆的孩子时,会打电话向吴老师求助。如金逸同学,他想留自己喜欢的发型,可妈妈硬要他剪短发。没办法,只能吴老师出面了,她既做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留太长的头发,也不能有不适合小学生的发型出现;又做了妈妈的思想工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要考虑到他在同伴面前的自尊,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按照大人的思路,但又不可以违背最基本的准则——以家长的建议为主。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就这样“两面光”地解决了,孩子高兴,家长也有了台阶下。每年吴老师生日,孩子们都会在教室里举办一个简单的生日庆祝,而且都是她们自己酝酿操办的,吴老师每次都是被蒙在鼓里,每次的惊喜都是那么强烈。看着吴老师小心翼翼地打开礼物时,大家都会凑上去一同分享。这是一个何等和睦的“家庭”?那是她最享受的一刻,因为学生平时不听话、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退步而付出的时间和心血,都在那一瞬间化为了一个表情——“微笑”。一切都是那么动人。这可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课间,吴老师班里经常可见这样的景象。
“今天谁送你来学校的啊?”
“今天是我奶奶送我过来的,我妈妈很早就出去了。”
“哦,那你中午回去奶奶给你做饭吗?”
“不是的,我妈妈昨天晚上已经准备好了。”
……
这是吴老师正和班里随班就读的孩子聊着天呢!
中午,吴老师则和孩子们挤在一起玩游戏。因为不擅长的缘故,吴老师常会发文:“为什么这么走?”于是,孩子们——此时的老师,兴奋地“指导”起来。
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吴老师正是这样真诚地、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冷的感情也会消融。
吴爱琴老师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以其绵绵的爱生情怀奏响了一曲爱的乐章!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