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秋季传染病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公众号
“昼夜同长秋分至,冷风南下养收时”。秋分节气的到来标志着燥邪由温转凉,这就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起居及饮食方面都要有所调整和注意。孩子皮肤娇嫩、呼吸频率高、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如果饮水和饮食调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秋季也是传染病高发季,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常见的传染病。为了加强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现将几种常见的秋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供给大家,以保护孩子的健康。
一、常见秋季传染病
1.诺如病毒
又称诺瓦克病毒,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诺如病毒在密闭场所中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学龄前儿童更容易被感染。诺如全年均可发生感染,但寒冷季节尤为多发。目前还未出现针对诺如病毒的特效药或疫苗,但有明显的自限性,即两三天后会自己好转。
2.流行性感冒
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尤其爱在人群密集的场所爆发流行。它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的接触或者与被污染的物品接触以后发生的一种接触传播。典型症状:高烧、全身酸痛、没有力气、想睡觉、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这种疾病在秋冬季节是高发期。
3.疱疹性咽颊炎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小时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预后良好。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的咽颊炎。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此病以手、足部出疹和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为特征性表现,一般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绝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5~7天自行缓解,少部分患儿发展为重症,通常在发病后1~4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以及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等。危重症病例进展迅速,如不及早诊断和救治则病死率超过80%。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5.水痘
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因接触患儿疱疹内的疱浆通过衣服、用具、玩具传染,传染性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春秋季节。小儿传染上水痘病毒后,要经过2周左右的潜伏期后才出现症状。一般是先发热一天,伴有头疼、厌食、哭闹、烦躁不安、全身不适或咳嗽,然后有皮疹出现,大多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腋下,发生在四肢、手掌、足底的很少,呈向心性分布。初起是皮肤出现米粒至豆子大小的红色斑疹或丘疹,24小时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极易破裂溃烂。3~5天后,水疱渐渐干裂,先由中央萎缩,然后结痂,再经数天或2~3周,结痂完全脱落而痊愈,一般不留痕迹。
二 预防措施
1.学生及家长
·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时一定要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勤洗手,饭前便后、触摸眼口鼻时用肥皂或洗手液并使用流动水洗手,还要养成回家后第一时间洗手的习惯;常洗澡、理发、修剪指甲,早晚洗漱;不随地吐痰,及时处理垃圾;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绢、牙刷、餐具或其他个人物品;避免用脏手或脏物接触眼口鼻。
·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荤素搭配,切忌暴饮暴食;不吃生或半生海产品和水产品,生吃瓜果、蔬菜时要洗净;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喝开水,吃熟食。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加强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 科学佩戴口罩,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 积极配合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场所,每天及时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如孩子有发热症状要为其测量体温,如果孩子有发烧及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应自觉戴上口罩并带其就诊。如孩子需要居家隔离治疗,家长应督促孩子在家休息,避免与其他同学接触,不参加校外辅导班等活动,避免造成疾病传播。
· 积极接种相关疫苗。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