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秋冬时节儿童防病小提示
作者(来源):卫生室    发布时间:2021-11-04

秋冬时节儿童防病小提示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微信公众号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天的即将开始。秋冬换季时节是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因天气骤然转凉,人体尚未适应环境的变化,易受外界病毒的入侵。儿童免疫力相对低下,更易受气温影响,引发疾病。为了儿童能够茁壮成长,应针对季节性高发疾病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守护儿童的健康。

Ø 呼吸道传染病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近期,国内疫情又起,儿童需格外注意防范。

1.传染源:携带病毒的人群等。

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临床症状: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包括发热、干咳、乏力等,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为高危人群。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由甲型和

乙型流感病毒等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秋冬季高发。

1.传染源:流感病人、流感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3.临床症状:以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和中毒型表现为主,单纯型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如高热、头痛、寒战、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胃肠型以腹痛、腹泻、呕吐症状为主,多见于儿童;肺炎型可出现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中毒型可有全身毒血症、神经系统受损、心血管系统受损等表现。

4.易感人群:人群中普遍易感,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高发。

三、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1.家庭

疫苗接种是预防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但需要了解目前新冠疫苗适合接种的年龄段。

家长应为儿童配备符合国家标准且适用的口罩,并且教会孩子正确佩戴口罩。

培养儿童手卫生意识,及时纠正儿童吃手和玩具的不良习惯,定时清洁双手和玩具,儿童外出归来、饭前便后、手捂咳嗽打喷嚏后都应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肥皂)洗手,或用免洗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遵守呼吸道礼仪,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包好后置于垃圾桶内或采用肘臂遮挡。

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保障儿童的营养,保证充足睡眠、督促科学运动,提高儿童的身体免疫力。

家长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员聚集、空气污浊的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注意家庭环境卫生,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当地无疑似/确诊病例时,以日常清洁通风为主。

家里有人感染流感,建议尽可能隔离,为孩子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与孩子接触。

若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咳嗽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学校

学校做好晨午检制度,对因病缺勤学生进行登记追踪,发现学生出现呼吸道传染病症状时,应督促就诊治疗;加强校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定期开展重点人员和环境核酸检测、重点场所环境消杀。

科学组织学生体育锻炼,保证学生在校的户外运动时间,增强学生的抵抗力。

出现集体感染事件时,学校应尽早对患儿采取隔离措施并上报,建议患病学生居家休息。

患儿应在家隔离,学生病愈且隔离期满时,应持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复课证明到学校医务室或卫生室查验后方可进班复课,切不可带病上课。

住校学生要保持宿舍卫生清洁,定期通风换气,做好个人防护,出现不适及时报告。

走读学生要注意路途安全,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选择徒步、自行车等方式出行。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并注意手卫生。

Ø 肠道传染病

一、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具有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的能力,很容易在人群间造成传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疫苗和特效药物。

1. 传染源:多为轻型病人或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水、空气等传播。

3.临床症状: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较为普遍,大多会出现呕吐、恶心症状。病程一般是2~3天,属于自限性疾病。

4.易感人群:主要为学龄儿童及成人,易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暴发。

二、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性肠炎,也称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发病高峰在秋季。一般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为3~8天。

1.传染源: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恢复期排毒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2.传播途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人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3.临床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发热;严重可出现高渗性脱水、惊厥及电解质紊乱;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轮状病毒可反复感染,但临床症状通常随着感染的次数逐渐减轻。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多见。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

1.传染源:手足口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可感染。

3.临床症状:以手足、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为五期。

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

神经系统受累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心肺功能衰竭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但个别患儿可有心动过缓,还可出现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等。

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

4.易感人群:任何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多发。

四、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1.家庭

培养孩子手部卫生习惯,扔垃圾、饭前便后应洗手。

督促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注意家庭环境卫生,需经常清扫、通风、勤晒衣被。

注意家庭的饮食卫生,餐具需进行消毒,定期清洗饮水设备,尽量减少外出就餐。

教会孩子不喝生水、不吃生食,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

家长应正确烹饪食物,海产品等食物应保证彻底煮熟。

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若家长感染,应及时隔离,暂停为孩子准备食物,避免传染。

若儿童患病,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患病儿童应在家休息,切忌隐瞒病情。

患儿应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遵医用药。

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衣物等进行消毒、晾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2.学校

学校应做好消化道传染病的健康宣教工作,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黑板报等方式,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师生传染病防控意识。

学校应做好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及时了解因病缺勤的学生发病症状与情况,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做好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工作。

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环境督导,对饮水、食品卫生管理应定期检查,确保师生饮水与饮食安全。

做好学校环境卫生的消毒工作,教室应经常通风。

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