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组织学习,宣讲要求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7-10-11

组织学习,宣讲要求

梅陇第三小学   陆明花   10.12讲稿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严敏

一、《纲要》概况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六大部分和两个附件。

 二、实施生命教育的背景
 1
、基于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纲要》中指出: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上海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培育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生命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另外,开展生命教育还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生命教育的概念和上海实施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
 1
、生命教育的概念
 
对生命教育的界定国际上有不同提法,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能够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另一类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我们此次开展的生命教育属后一种,其界定如下: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其含义有以下两点:其一,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目标。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就应落实在以健康为基础,既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以情感为纽带,即珍惜、热爱、尊重生命;以价值为导向,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走好人生每一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其二,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生命历程中进行的,而一个健全的生命是在社会、自然和内心自我中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因此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确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这三者的和谐关系。
 2
   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
)、指导思想:
 
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目标:
 
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四、生命教育的内容
 
《纲要》按学龄段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使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全面系统。比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在小学中高年级,以珍惜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五、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三大途径:
 1
、学科教学
 
《纲要》按学龄段规定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对每一种课程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还专门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其中初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是生命科学、科学、思想品德、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隐性课程是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例如在《上海市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中关于《生命科学》这门显性课程,在初中阶段它是这样说的: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理解人体的整体性。认识人体遗传和变异现象。懂得健康的概念,学习制定健康计划。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方法,了解安全用药的常识。学会对意外伤害进行应急处置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又如作为隐性课程的语文它是这样说的:语文课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
 2
、专题教育
 
通过各种专题教育来实施生命教育是《纲要》的一大亮色。《纲要》中规定实施生命教育的八大专题。即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法制教育。为此还专门制定了实施专题教育的附件:《专题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它按专题、学龄段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内容要求、操作提示和实施建议。
 3
、课外活动
 
《纲要》指出: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纲要》中对每一种课外活动都作了较具体说明。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吴亚军

一、《纲要》概况:
  
《纲要》共分八个部分32条和四个附件。

二、提出民族精神教育的背景
(一)、基于对民族精神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青少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建设和谐社会、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2、在上海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迫切需要,是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育上海城市精神、全面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

(二)、基于对上海学生德育工作的调查
上海的德育工作总体上取得很大成绩,发展很快,但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在对上海学生德育工作历时一年半的调查时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发现很多问题。
1
、在课堂教学方面,无论是德育课还是学科教学其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不够。整个教育体系中对民族精神教育的覆盖面不够。
2
、在课外活动方面,与民族精神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总量较少,形式单一,80%参观
3
、社会环境方面,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于功利化,只追求学习第一,对子女思想状况不关心;校外教育基地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缺乏有效手段。据调查,上海50%以上小学生会上网,90%中学生会上网,但大多学生上网是玩、消遣,真正作为学习工具的很少。
三、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出发点,以培育四有新人为落脚点;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灵魂,以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德育的根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才培养之本、文化建设之魂、民族复兴之源。因此《纲要》将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分三个层次:
1
、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纳入上海市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这意味着民族精神教育将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
2
、以帮助学生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为目标,根据上海教育的实际,挖掘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一纵二横三相的德育新格局。一纵就是民族精神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内容上实现大中小学纵向衔接;二横是指民族精神教育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第一课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横向沟通;三相是指民族精神教育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
3
、使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使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显著增强,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进而为上海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这是从学校德育工作和未来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角度提出的目标。

四、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
(
二)、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内容
   
民族精神教育将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弘扬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根据上海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每一项主要内容都包含四个方面的子内容。有人就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上海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在种一棵健康的成长树: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是3根刚直有力的主干,构成了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方向。枝干上,树叶繁茂,每一片都凝结了所在枝干的精华,代表着各项教育重点——国家意识教育将围绕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国家自强展开;文化认同教育侧重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人文传统的介绍;公民人格教育的关键则将落实在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等可贵品质上。

《纲要》还从加强领导队伍建设、加强德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团队干部培养、加强校外辅导员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几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另外,市教委还将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最后,《纲要》还专门谈到了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保证——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支撑——保障体系。由于时间关系不在展开。

梅三小学两纲教育培训计划

    首先要重视,要把两纲教育的落实放到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地位。要组织攻关,引领教师关注《两纲》教育的学科建设,关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既要关注校内显性学科课堂,又要关注隐性学科课堂;虽然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有两纲的显性体现,但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有落实《两纲》精神的强烈意识;其次要结合《两纲》教育开展“学科教学本质”的讨论,让我们的教师认识到落实《两纲》就是落实“教书育人”。着力点一是开展教师教育,努力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智慧;引导教师依据学科本质规律把握《两纲》精神;二是从教研组、备课组入手,加强微观指导,研制《两纲进课堂行动手册》,保证整体教学的基本质量;三是组织课堂教学攻坚,长期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加强教研氛围建设,从课堂上入手,积累课例,丰富经验,摸索规律。

1.领导带头示范,开设专家讲座。

校领导带头学习《两纲》,并为全校教师开设讲座,解读《两纲》,明确工作要求。邀请徐汇区教育学院德育专家徐荣汀老师为教师开设《今天我们如何开展德育》讲座,让老师理解两纲教育的意义及内容。邀请徐汇区科研专家杜奕昌老师开设《两纲与科研》讲座,使老师在教学中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教研科研相结合。准备邀请各学科教研员具体讲解如何在各自学科中融入两纲教育。

2.组织理论学习。

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两纲》,制定《学校实施<两纲>的规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注学生成长,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努力形成适合二中、具有二中特色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内容序列和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实施体系。《规划》明确了教育内容的重点和实施途径,构建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内容的实施框架,制定各学科实施“两纲”《行动计划》,细化各学科中两纲教育的部分操作内容及要求,及时实施途径和程序,保证了两纲的顺利推进。

3.具体实施

1)编制行动手册。教研组指导备课组试制《<两纲进课堂>学科行动手册》。备课组利用假期将上学期的每单元、每课时按《两纲》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结合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编排汇总,并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课例》选编其中。目的是为教师实施“两纲进课堂”提供教学支持。时间为10.15~10.26

2)进行教学探究。组织开展“两纲教育课”活动。该活动以落实课标为目的,以渗透《两纲》精神为重点,全体教师每人在本学期开一节与两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公开课,并与教学评优与展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每人上报一节两纲教育的公开课,可以是显性的,如主题教育或思品课等,也可以是隐性的,如在英语学科中融入两纲教育等,时间为10.1512.24日,并经过评审团评审,评出优秀两纲教育课,再请全校老师观摩。

 

3)举办“教师论坛”。每位教师对照《两纲》,撰写了教学实践总结,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迹”。在教师论坛中,每位老师以《两纲》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实践中的感悟、体会和案例,登录在校园网上。

4)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网络研讨后,推荐出教研组内优秀文章,讨论修改后参加学校评比;最后优秀论文在全校大会上展示,并推荐发表。并将全校教师心得编纂为《两纲进课堂论文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