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英语学科重点建设总结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0-11-25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英语学科重点建设总结

2007年九月我校英语学科被列为区重点学科,在推进学科建设中我们的建设目标主要以加强师教研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肯实干的教师队伍。创设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培养组员的合作意识及协作能力。以学科统整为大方向,把中外传统节日与牛津英语教学相整合,通过低中高年级的不同层次要求,成为一个体系,并出炉一本能流传的校本教材。让中外传统节日中的品格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藉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人际交往能力和初步的多元文化意识。加强教科研实践,教研结合,聚焦课堂,分析课堂,解决问题。进一步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教研组队伍建设

1.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有区级的240培训,有学校的读书活动。2009年暑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研读了<叩问课堂>一书,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九月参加了学校的考试,组内两位教师获得了读书明星的称号。在教研组活动中,组织安排了研读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市英语教研员朱浦老师撰写的英语学科的三本理论书籍和<教学规范从这里开始--备课分册>。通过学习,逐渐提高了教师们的理论修养并能将理论知识支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也能积极进行自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学历的进修。多种读书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我们举行了读书展板的展示,将平时看的经典的英语故事,童话等通过展板进行校内交流,同时在2010年一月参加了学校的读书活动展示,我组教师积极参与了<The sound of music>的配音和表演,在活动中大家对语音的琢磨对语调的模仿下了很多的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注重集体备课和自我反思修改。教师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都要进行教案的认真修改并及时认真记好教学反思。教学四课制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学期组内都要开展邀请课的教学交流,从教师们自己积极努力的准备实施到组内教师坦诚的评课,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每学年上半学期还进行青年教师的展能课,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大比武,下半学期则举行中年教师的特色课的展示,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展示,通过不同层面的教学展示,大家能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另外通过家长开放课为平台提高大组研究课质量。组内教师按备课组为单位积极进行磨课和课堂设计,上出了一堂堂高质量的课,赢得了家长的好评。以六个一活动促进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每学期每位教师上好一堂课,上传一堂优质教案,一个优质课件,一份优质的课堂反思,一次有见地的评课和读一本好书,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从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借用外力,专家指导。在我组进行学科统整的初期阶段我们邀请了教育学院科研室的张才龙老师为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指导,期间邀请了施嘉平老师,陈一民老师来校进行课堂教学的指导。在获得了专家们的指导后大家干起活来更明确了。

3.多种带教途径促进教学能力提高

针对新教师多的现象,我们采用小步递增的带教方式,合理制定带教计划,既有听课、评课等常规活动,又有共同阅读、案头反思等主题活动;既有师傅的引领活动,又有徒弟的汇报展示,使相互学习成为师徒共同进步的基础。采用集体带教和个别带教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形成良好的带教氛围。新教师既有个别带教的一对一的师徒对子;更有教研组的集体带教,建立全组畅通的听课制度,新教师随时随地可以去每个班级学习、听课,优化人力资源,让每个新教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鼓励她们个性化发展。采用“捆绑式”带教的评价机制,推动新教师主动发展。对于出色完成带教任务的师徒双方给予物质和精神双奖励,即在徒弟能取得较大成绩,在褒奖徒弟的同时也奖励师傅,只有当师徒双方都能感受到被重视、被赏识,才能真正实现师徒双赢。

()以校本课程为抓手促进学科建设

20069月在区学期课程统整的背景下我们英语组也开展了学科统整的实践,从五年级着手进行了尝试,在五年级英语老师的努力下对牛津英语教材进行了知识梳理并对照课程标准进行了知识体系的梳理,根据学生的学情与实际情况对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了调整,有些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删减并制定了统整指南,并进行课堂实践,通过一年的努力,学生在英语技能和基础知识掌握上有了明显的提高.20079月在此基础上为了能使学生在学习兴趣和了解外国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我们确立了以中外传统节日与牛津英语教学相整合的学科统整,在这个主题下即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融入品格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清晰地明白与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与各自的文化特色与精髓,藉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人际交往能力和初步的多元文化意识。全校一到五年级各年级执教教师根据节日为背景,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牛津教材知识点,根据每阶段的知识点将选定的10个中外传统节日穿插进来, 中国传统节日6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外代表性的节日4个,分别是是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母亲节。随后制定统整指南(根据牛津教材的知识点,融入节日文化教育,加入拓展、探究、课外活动等内容,编制一学年的统整指南)并进行课堂实践,20089月在实践一年的基础上着手进行节日与牛津英语相整合的校本教材的编写.我们收集了课堂案例和课后反思进行整理, 教材从一年级至五年级,每个节日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形成一个体系,这和牛津英语的主题性很相像.修订出较完善的文本.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外,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体验不同的文化内涵,融入对学生的品格教育,我们先后开展了全校性的感恩节主题活动,万圣节主题活动,我们的宗旨是让每个孩子自主参与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学生们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活动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教师们锻炼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们得到了真切的体验,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达到了师生的双赢。

()以课题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我们于20079月提出申请,并于20084月成功获批立项为2008年的区第二轮百题课题《将中外传统节日与牛津英语相整合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以区级骨干教师陆明花为组长开展了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每学期教师们根据统整指南积极实践,从课堂设计到课件设计再到课后反思,案例的撰写都倾注了相当大的时间和努力,通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协作20086月顺利结题,20095月我组教师们积极参与学校教科研的论坛即<在中外传统节日中融入对学生地品格教育>这是一次直抒胸臆、碰撞思想、成长心灵的论坛,上实附小的教师们及兄弟学校代表共同分享了这自助式、开放式、互动式的思想大餐。 “教研论坛”则着力打磨教研组的教科研能力。它不仅营造了浓浓的教研氛围,而且使“有效教学”成为全体教师共同的追求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教科研实践,教师们的搞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了,科研的能力也有了逐步的提高。短短三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我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英语教学工作正走向逐渐完善的趋势,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校园的文化氛围浓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

(四)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实施情况汇总表

时间

活动

参加人员

级别

2007.11.12-11.22

感恩节系列活动

全校师生、家长、学区领导

学区

2008.10.20-10.31

万圣节系列活动

全校师生、家长代表、学区领导、教科研领导、教研员

区级

2009.5

母亲节教研组论坛

全校教师

本校

2010.1

教研组读书活动展示

教育局领导、区域校长、教工家属、家委会等

区级

2010.5

母亲节主题活动与课堂教学展示

全区英语教师

区级

 

(五)重点学科建设成果表(个人、教研组)

 

名称(级别)

时间

人员

公开课

校级

2008.9.28

吴燕

市级(百课金山行)

2007.11

陆明花

区级(学术节)

2007.11

陆明花

区级

2009.4

龚培华

区级

2010.5

刘岚

区级

2010.5

吴燕

课题论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2006.12-2007.5

英语组

 

《将中外传统节日和牛津英语的相整合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

2008.3-2010.6

英语组

 

《让孩子们人人获取进步》

 

 

2006.10 徐汇教育

陆明花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空间的实践研究》陆明花

2007.9 徐汇教育增刊

陆明花

 

《适应薄弱学生的英语课程统整教学探究》

2007.10《上海教育情报》

陆明花

 

《小学生合作完成英语作业的可行性探究》

2008.1《教育科研论坛》

陆明花

 

3BM3U3的单元分析及3篇教案

20074

陆明花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2007.3

陆明花

 

《赋予英语教学以文化内涵》

200910

龚培华

 

《用多元智能理论改进英语作业设计》

200911

龚培华

 

以母亲节为载体,将感恩教育融入英语课堂的尝试》

20099

刘岚

 

 

 

 

获奖情况

第八届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8.6

英语组

全国英语研讨会二等奖

2007.12

陆明花

区骨干教师

2008.9

陆明花

均瑶杯青年教师能力三等奖

2008.12

龚培华

青年教师板书比赛二等奖

2007.5

吴燕

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二等奖

2009

刘岚

 

上实附小英语组  金慧华

2010/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