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以节日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渗透
作者(来源):陆明花    发布时间:2010-11-25

以节日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渗透

陆明花[1]

首先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你们的莅临使我们学校蓬荜生辉,在此机会特别要感谢一下对我校英语重点学科提供诸多帮助的施嘉平老师及陈一明老师,可以说是在他们一次又一次,逐字逐句的指导下,才使得我们今天的活动得以成型。

一.       课程设置的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区《学科统整》背景下的一个挑战

我校是区重点课题“实施学期课程统整,主动推进二期课改”的实验校,于20069月开始针对英语学科着手进行统整,并以建设区英语重点学科为契机,确立了此课题,并申请、获批立项为2008年的区第二轮百题。

2.现行《牛津英语》教材的补充

纵观小学阶段的牛津英语教材,有关节日的内容涉及甚少,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知道西方有哪些重要节日、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日的。对于中国的节日,学生只有一些中文的背景,但他们不会用英语表达,无法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今天,我们除了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要把我们的文化介绍给外国人。因此,我们根据牛津教材的知识点,选择了10各节日,自己创编了节日统整教材。

3.通过“节日活动”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

有关教育书籍上对品格教育的定义为:做人做事的态度,即: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如:公正、尊重、诚实、责任、合作、感恩、孝顺、自律、坚毅、诚恳等。

要在小学英语学科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品格教育,中外节日是很好的载体。因为节日本身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俗习惯,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点。另外节日的形式丰富多彩,很生活化,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教育的实效行强。作为一个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出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是学习语言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节日学习,学生能较好的了解一些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我们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节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和德育结合起来,把教师和学生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方位、多视角的品格教育。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2007111以前):通过理论学习、梳理教材等确定研究对象和内容,制定统整指南。

具体实施步骤:

*       确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为一至五年级的全体学生及小学阶段英语教材和校本节日教材。

*       梳理牛津教材:教研组教师分工梳理一至五年级的牛津教材每单元目标要求及知识点,为不增加学生负担,不拓展新的语法知识点,沿用牛津原有的语言知识去认知有关节日的内容。

*       筛选中外节日:我们英语组通过教研活动讨论决定把节日教学融入到平时的课堂中,在进行了筛选后选出了10个中外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6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外代表性的节日4个,分别是是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母亲节。上半学期以课堂教学为主,下半学期每学期开展一次大型的节日活动。

*       制定统整指南根据牛津教材的知识点,融入节日文化教育,加入拓展、探究、课外活动等内容,编制一至五年级的统整指南。

*       申请百题课题:我们于20079月提出申请,并于20084月成功获批立项为2008年的区第二轮百题。

第二阶段(2008111以前):通过校本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中外节日活动等探索如何将中外传统节日与牛津英语教材相整合,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并及时进行小结,积累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

*       收集媒体资料:教研组教师分工合作,收集了许多与节日相关的媒体资料,节日网站等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

*       编写校本教材:每个老师根据自己所在年级学生的特点与英语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案,与现有的牛津教材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整合,尽量运用牛津英语教材中原有的语言知识语法点等进行教学。并根据节日的时间即时进行教学,教师们作了大量的准备,收集节日资料,并与牛津教材整合运用,制作相应的媒体,设计与之相适合的阅读,视听练习,最终根据上课内容组织编写一本适合学生需要的校本教材,为将来大规模的推广节日教育做准备。教材从一年级至五年级,每个节日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形成一个体系,这和牛津英语的主题性很相像。

*       设计教案课件教师在假期里就撰写好了每课节日课程教案并制作相应课件,为第二轮的轮回研究做好铺垫工作。每逢节日,学校领导就会到各个年级去听教师上节日的整合课,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的调整。

*        撰写案例反思 :每次活动结束,授课教师撰写案例、反思,学期结束撰写相关论文,为研究留第一手资料,并为更加完善提供先决条件。

*        开展节日活动

除了课堂上的节日教育活动外,我们每学年还搞一次大的全校性活动,上学期我们开展了感恩节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并留下了感恩的种子,懂得做一个感恩的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就达到了。(根据ppt介绍感恩节)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万圣节”系列活动,活动为期两周,第一周为宣传、竞赛周,在这周内,我们每个年级开展一个跟“万圣节”有关的活动,如一年级我们开展了画“万圣节”图片及念儿歌比赛活动,二年级是面具制作及chant比赛,三年级南瓜灯制作及故事比赛,四年级“万圣节”服饰设计比赛,五年级小报制作比赛。我们的宗旨是让每个孩子自主参与节日活动,在他的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周是展示周,把比赛得奖作品用板报或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于节日的内容,并不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能了解,能起到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就达到目标了。

第三阶段(2008111日~):

*       教材再改编

第一次教材的编制我们是根据年级来制定的,每人落实一个年级中的10各节日,随后我们在实施中发现,有的节日相邻年级的内容较重复,甚至有的出现低年级与高年级难度倒挂的现象,我们听从了施老师的建议,每人负责两个节日,从纵向再梳理一遍。后来我们又发现新改版的牛津教材已经有了部分节日题材,如一年级的New Year, 二年级的Mother’s Day, 三年级的Children’s Day,四年级的Dragon Boat Festival,于是为我们再次修改了校本教材,凡是牛津上已有的节日,我们就依托原教材进行文本再构,我们将校本教材与牛津教材衔接起来。

*       课题推广

虽然我们的课题早于2008年底结题,但我们还一如既往地实施之中,并多次向家长或兄弟学校教研组长展示。

三.研究成果

1.将牛津课本、拓展内容、探究内容三合为一,形成系列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梳理了现行《牛津英语》教材的内容结构,我们深入钻研牛津英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识点,并将传统节日的内容融入牛津教材之中。对以主题为横向脉络的牛津教材,输入以时间节日的纵向经络,并做到经脉相通,制定出一至五年级的统整指南,将课本内容、拓展内容、探究内容融为一体。根据统整指南及每个年级的不同层次要求,编写出了一本符合学生需要的校本教材。在实践中我们边研究边调整,整理出全套配套的教案和课件。

 2.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互补

    我们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节日活动,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活动的延伸。每次活动,所有学生人人参与,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学生不仅仅了解了中西方文化,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汲取相同的品格教育。

3.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

1)丰富了英语节日知识:在节日文化背景中有许多学生平时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节日英语表达法、节日食物表达法、节日的庆祝方式等等,学生的词汇得到了宽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2)牛津原有句型在节日场景中再现: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学生在牛津中习得的语言在节日场景中得以巩固操练。

3)对节日文化的了解:节日很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是学习语言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节日学习,学生能较好的了解一些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3.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文化意识得以提升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已经对节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自己会在网上搜索相关节日的内容了,低年级的学生也了解了各个节日不同的食物与风俗,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学生的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相关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进行整合,从而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传承中国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人际交往能力和初步的多元文化意识等。通过不同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品格。并通过校际及区际交流,吸收他人经验,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验步骤,初步得出可行性结论。

 



[1] 课题组成员:卫明芳,金惠华,刘岚,吴燕,龚忠慧,龚培华

本课题得到施嘉平、陈一明、杨娇萍、方莺、谢静璐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感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