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班主任德育案例:他不是“坏”孩子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2-11-08

他不是“坏”孩子

——陆筱盛

 

一、            背景陈述

一年前,我成为了三十一位一年级新生的班主任,自我介绍时,我告诉他们我就是他们的大姐姐,学校里的“妈妈”,大多数孩子用他们稚嫩的眼神望着我,瞬间我感受到我就是这些孩子的一棵大树,一把学校里的保护伞。但唯独有一个孩子,特立独行,似乎他的眼中没有我,他几乎一刻不停的在玩耍,对老师说的话置之不理,完全没有学习状态,这个孩子就是王启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我对他倍加关注。

开学后,王启宇小朋友无法安心坐在课堂里上课,有时甚至一节课要上四五次厕所,他的目的就是出去遛达一圈;有时候他会随意离开座位,在教室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他会冲出教室,在花坛边玩耍;有时他也会去影响别的孩子上课,太多怪异的行为让任课老师头疼不已。作为班主任的我,几乎天天和他聊天,谈心,告诉他小学生应该认真上课,学好本领,遵守课堂纪律,在谈心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从不看我的眼睛,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可以说几乎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学没几天我与他的家长取得了沟通,想更多的了解这个孩子。从家长的口中我得知,这个孩子不认识一个字,不喜欢读书,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玩,每天回家作业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这对于一个一年级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孩子没有是非观念,从小外婆非常宠爱,父母忙于工作也无暇教育,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孩子在学校看到喜欢的东西就随便拿走,与同学一言不合就出手打人,甚至还学会了恶作剧,为了躲避老师的批评就撒谎,就这样他慢慢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虽然他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始终是个孩子,孩子犯任何错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我始终告诉自己,他不是故意的,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原谅他的不懂事,原谅他的调皮捣蛋,更应该从正面去引导孩子,更多的赞扬会帮助孩子成长。而且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虽然不识字也不肯写字,但是他有很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路清晰,理解力强。因此针对这个孩子的具体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二、            采取措施

        首先,在孩子面前做一个言而有信的老师。我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并树立起作为老师的威,信。每天中午,我陪着他一起做作业,抄小本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有奖励,否则就要重新来过。刚开始仍然拖拖拉拉,写一个字都会停好几次,需要我不停的提醒督促,毫无疑问肯定无法按时完成,所以我告诉他必须重新来过,目的则是引起他的重视,只要他能认真对待,一有进步就大力表扬,久而久之他有了做作业的积极性。可爱的孩子有时会主动地来对我说:“陆老师,我今天已经写好了,你看!”此时,我当然不会吝啬我的笑容和赞扬,送给他一个大拇指,夸他写字真漂亮有进步,得到老师的表扬也许会让他高兴很久,会让他觉得比玩一个小玩具更开心。

        第二,给孩子找好朋友。由于王启宇最初的表现,使他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好朋友,而他非常想和小朋友融为一体。我要做的是改变其他孩子对他的看法,让小朋友一起来找他的优点,一起来表扬他。并找几个比较自觉的孩子做他学习上的好伙伴,老师不在时也能督促他学习,当然前提是他不能欺负人,否则好朋友就消失了。他很珍惜他的朋友,同学们的友好也改变了他,现在他几乎不会再欺负别人,这让我很欣慰。

        第三,家校合作效果更佳。王启宇的家长非常担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每周我都会不定时的与家长沟通,互相配合。他的父母非常负责,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质量,他们每个双休日都会帮孩子一起做好预习工作。对于孩子行为规范上的偏差,也能及时教育,帮助他尽快改正。同时我们经常一起探讨采取怎样的措施才更适合这个孩子,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            取得效果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王启宇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课堂上,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明显增多,并且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平时,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学习习惯逐渐养成,丢三落四的现象减少,尤其是数学学习方面,有着良好的习惯,并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语文学习中,随着识字量提高,王启宇还爱上了看书。最值得高兴的是,王启宇喜欢学校喜欢老师也有自己喜欢的课,更有了好朋友,虽然他和大家仍有一段距离,但纵向比较,我们为他感到骄傲。孩子是需要引导的,最初的错误都可以被原谅,他不该被灌上一个“坏”孩子的名称,孩子没有好坏,对我而且他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通过引导他同样是父母老师心中的宝贝。

四、            理论分析与启示

从王启宇小朋友身上,我认为有许多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东西。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兴趣为目的,促使他们更有效的集中注意力。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是一个个体发展的外部因素,而教育活动必须在受教育者参与,配合下才能进行。教育的真谛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既不能超越人的发展可能性,也不是简单的适应。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主张教学的难度要落在学生将要达到而尚未达到的水平区域,其目的就在于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指知识的难度,应当还是教育影响引起的学生整个身心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向前发展。

 

        教育就像小鸟飞过,不留痕迹。但是老师对孩子持之以恒的爱和关心,必定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印迹。

关闭窗口

| 城市学校少年宫 |新生报名|招生管理| 网站管理 | 后台管理 | 联系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您是本网站第登陆用户
地址:徐汇区天等路75号 邮编:200237 总机(学生求助电话):54292687转各分机
建议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 建议采用1024*768的分辨率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