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两纲》进课堂 人文更见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8-03-10

《两纲》进课堂  人文更见长

梅三小学   谢静璐    9.14讲稿

一、认识和思考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教育是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通过民族精神教育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培育既有民族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又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培育,引导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提升生命的价值。

民族精神教育是学生精神发展的根基,生命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两纲教育直接指向人的发展和培养,两纲精神本身就洋溢着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因此,加强《两纲》教育与凸显人文教育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我们知道,人文教育的核心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人文教育重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其本质就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其中必然有帮助师生发掘生命潜能,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功能,这也是《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对我们的要求。由此可知,生命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也不可能脱离国家和民族而存在。人既有个体价值追求,又有民族归属需求,也有社会文化认同的价值实现。民族精神培养是人文教育的最高价值体现。“教书育人”应是师生和谐发展的过程。教书是过程载体,“育人”是根本目的。贯彻《两纲》,深化二期课改;落实《两纲》,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文理相通,人文见长”办学理念的必然要求。我们应抓住贯彻《两纲》契机,丰富办学理念内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两纲》教育和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两纲教育不能代替学校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当前学校德育中非常重要、应当予以充分关注的核心内容,因为民族精神教育是德育的根基,生命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多年来我校在这方面一直比较重视,尤其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作了一定的探索,比如我们在2000年就开展了以“挖掘学科德育功能”为主题的第二轮课堂教学攻坚,但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我们并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造成了学校德育老是在外围比如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上兜圈子。当前来说,我们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既要充分发挥显性学科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其他隐性学科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中的学科价值。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两纲》教育,是我们所有学校必须下大力气突破的共同课题。

落实《两纲》主要有课外和课内两条渠道,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提升。在课外,我们注重加强德育活动的课程化建设,依托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有机地进行《两纲》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健康成长。这方面已有一定的成绩与经验。落实《两纲》精神,当前的关键在课堂。正因为此,两纲教育的推进强调课内的落实,强调两个讲究、两个突出——即讲究潜移默化、讲究全方位教育;突出学科作用、突出学生体验。《两纲》教育不能游离课堂,不能脱离学生学习实践,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每一个校长和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对校长而言,推进《两纲》教育要坚定不移。首先要重视,要把两纲教育的落实放到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地位。要组织攻关,引领教师关注《两纲》教育的学科建设,关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既要关注校内显性学科课堂,又要关注隐性学科课堂;虽然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有两纲的显性体现,但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有落实《两纲》精神的强烈意识;其次要结合《两纲》教育开展“学科教学本质”的讨论,让我们的教师认识到落实《两纲》就是落实“教书育人”。着力点一是开展教师教育,努力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智慧;引导教师依据学科本质规律把握《两纲》精神;二是从教研组、备课组入手,加强微观指导,研制《两纲进课堂行动手册》,保证整体教学的基本质量;三是组织课堂教学攻坚,长期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加强教研氛围建设,从课堂上入手,积累课例,丰富经验,摸索规律。

对教师而言,推进两纲教育要重在实践。首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三维目标中的显性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和隐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开展立体教学。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渗透性,将学科教学的本质与育人统一起来,不是人为在学科教学里硬塞入一块,将课堂教学贴标签。我们要按学科本质去教学,开发学科教学的隐性价值,拓展学科教学功能。再次,要努力探究和创新,讲究方法,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感悟体验,开发隐性功能,凸现学科教育综合价值,长期坚持,有机体现。着力点是用心投入,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过程生成、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加强研究,提倡反思,把《两纲》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实处。以此提升教师素养,催化教师的教育智慧,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

二、我们的工作回顾

曹杨二中历来以“文理相通,人文见长”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因此我校开展了“两纲进课堂”的实践和探索。

1.领导带头示范,开设专家讲座。校领导带头学习《两纲》,并为全校教师开设讲座,解读《两纲》,明确工作要求。邀请华师大郭景扬教授为教师开设《重新认识学科本质》讲座,深化教师对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科教学本质认识,增加教学中贯彻《两纲》精神的自觉性。邀请华师大吴刚教授为教师开设《新人文教育》讲座,从人文教育的历史演变入手,引导教师将学科教育和学校人文见长的学校追求紧密联系起来,力求提高教学的人文性(教育性),将《两纲》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依托学校已有的教育优势贯彻《两纲》。邀请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特级教师开设《如何上好德育主题课》讲座,指导教师开展课外主题教育活动。

2.组织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两纲》,制定《学校实施<两纲>的规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注学生成长,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努力形成适合二中、具有二中特色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内容序列和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实施体系。《规划》明确了教育内容的重点和实施途径,构建学校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内容的实施框架,制定各学科实施“两纲”《行动计划》,细化各学科中两纲教育的部分操作内容及要求,及时实施途径和程序,保证了两纲的顺利推进。

3.课内推进两纲。

1)编制行动手册。教研组指导备课组试制《<两纲进课堂>学科行动手册》。备课组利用假期将上学期的每单元、每课时按《两纲》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结合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编排汇总,并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课例》选编其中。本学期开学初,我们选取高一语文备课组“两纲进课堂”教学参考的作为样本展示,带动其他备课组重新修改。本学期继续进行此项工作,目的是为教师实施“两纲进课堂”提供教学支持。

2)进行教学探究。组织开展“百人百课”活动。该活动以落实课标为目的,以渗透《两纲》精神为重点,全体高一、高二老师和部分高三老师上课,和区第二届“普陀杯”教学评优与展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全校共开设90节网络教学研究课,每位教师网上听课5节以上,全校教师听课总计超过800余节。通过此项活动开展全面提高了教师对《两纲》的认识。我们现在的课堂已有一些积极的变化,但离《两纲》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我们全体持之以恒为之付出努力,以至最终能改造我们的教学文化,实现学校特色可持续发展。

3)举办“教师论坛”。每位教师对照《两纲》,撰写了教学实践总结,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迹”。在教师论坛中,每位老师以《两纲》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实践中的感悟、体会和案例,全校共有116篇教师体会文章,登录在校园网上。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网络研讨后,推荐出教研组内优秀文章,讨论修改后参加学校评比;最后,评选丁蕾、张宇婷等教师在全校大会上展示,推荐丁蕾老师参加普陀区“两纲进课堂”教师论坛评比,收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目前,我们正探索如何在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中贯彻两纲要求,这将成为我们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我们将全校教师心得编纂为《探索的足迹(20)》。

4.课外落实《两纲》(略)

三、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如何减少老师在处理方式的机械化、标签化?落实《两纲》有显性教学和隐性教育两种方式。讲究间接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有的老师为凸显《两纲》而将长期、间接、潜移默化(隐性)教育人为硬变为直接教育,而导致简单化、标签化,反而妨碍了两纲精神的落实。落实过程中,《两纲教育》潜移默化的方式和度的把握很重要。对于不同学校因校而异,对于不同教师因课而异,这需要学校领导和老师充分认识《两纲》意义和作用,更要付出辛勤劳动。现在市教委为推进《两纲》进课堂,准备推出每节课的《两纲》教育规范要求,这为我们深入贯彻《两纲》提供了必要的帮助。然而对于教师实践而言,需要按照教育规律,准确处理好内化与外显的关系,也需要经过由文本到教学设计、再由教学设计到课堂的两次积极创造。校长要极力避免教师缺乏热情,不经过辛勤创造,直接用教委的规范话语系统为自己贴标签来替代自己创造的话语系统,匆匆走过场。如果是这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得越细致,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越少,机械化、标签化现象就越泛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的积极创造劳动是关键。

2.如何避免随意泛化?落实两纲精神,讲究全方位教育,须防止教师过分“积极”。全方位教育不能理解为不顾学科教育本质要求,为加强《两纲》教育,违背教育规律,进行简单处理,随意将显性教学与隐性教育扩大,过度学习,事倍功半。另一种泛化现象就是将落实《两纲》精神看是任务,没有认识这是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认为只要搭边就行。这必然会导致所有都搭边,所有都是《两纲》教育,全方位搭边,全方位完成《两纲》教育“任务”,而不顾及教学的本质要求。贯彻《两纲》,是实现教育目的,而不是完成“任务”。

3.如何防止边缘化?育人本来应是教学的最根本目的,而多数教师的工作,往往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在课堂中,往往只注重与高考有关的显性知识,过分强化教学的升学功能,将知识操练从有机的教学中分离出来,将《两纲》教育从学科教学本质中分离出来,进而形成忽视教学本质、忽视《两纲》的升学功能教学。就此而言,坚持落实两纲,就是坚持素质教育,就是坚持二期课改。我们要引导教师具有更高的教学追求,要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能只盯住眼前分数,而将《两纲》贯彻边缘化。

4.在学习外国优秀文化(外国作品)过程中,如何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精神。鲁迅先生提出以开放的心态,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学习外国文化,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虚心学习外来文化,洋为中用。实践中不应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而盲目排外,夜郎自大,拿祖先的业绩为自己寻求心理安慰,往自己脸上贴金。

5.民族精神教育在国难当头好做,而和平时期怎么做?

树立和平崛起意识。(略)

6.如何正确处理群体合作学习与个体反思学习的关系?

群体是学习型团队——目标、合作、共进。群体有正式或非正式组织。

个体反思是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略)

 

我们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步伐才刚刚迈出,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焕发“两纲”精神,用我们的生命铸造民族精神之魂,用我们的生命价值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用心投入,从心开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