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于向孩子“折腰” 刘晓燕 【背景介绍】 骏骏是班里新转来的一个孩子,他之前的学习情况较差强人意,基础不太扎实。在融入新环境时,他的胆小和不自信又无疑给他设置了一道槛。 【案例故事】 那本是一节很普通的语文课,期间泛起的小小涟漪却令我记忆犹新。那时我正讲到起劲处,突然第一排的骏骏指着黑板小声说:“刘老师,不对,你写错别字了。”尽管声音很小,但足以传达到每个小朋友的耳朵里。孩子们都停下来看着我,而我则看着怯生生的骏骏。骏骏的嗓子似乎顷刻之间沙哑了许多,干咳了两声,始终没能再挤出一句话来。骏骏是那时新转来的学生,那几日里几乎都不声不响的,被他指出错误的我心里有一丝紧张,但我依然试着鼓励他:“不要紧,刘老师会听你的。也请你相信自己好吗?”骏骏用异样的目光看了看我,看得出他是在怀疑我这句话的真实性,他是在怀疑我这个新老师。我赶忙补了一句:“在我们的班级里,大家都是朋友,我们是一起来学习的,不仅是我教你们知识,你们也可以教老师啊!”好一会儿,骏骏才眨巴着眼睛对我说:“老——师,‘身’字——的第六笔,那一横——应该不出头。而你那个‘身’字——”骏骏越说越勇敢。想不到的是,骏骏的话音还未落下,全班一阵哄堂大笑。片刻,我叫起班长小杨,问他为什么笑。小杨理直气壮地对我说:“刘老师,这不能算错,只是写法的误差。”我注意到下面也有不少同学小声附和着。我随机应变,要求全班同学互相讨论我的“身”究竟有没有错,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赞成“错误”说法的寥寥无几,我不知道大部分孩子是出自本人意愿,还是有意维护我的面子。 我沉默了片刻,对着大家郑重其事地说道:“是,是我写错别字了。”孩子们仿佛一下子接受不了我这突如其来的认错,又是一阵窃窃私语,我接着说:“汉字是记录我们国家的文字符号,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规范地写好每一笔,写好每个汉字。假如从小就不能写好汉字,以后说不准会耽误大事呢。”孩子们静静地听着,若有所悟地点着头。说完,我擦去了那个错字,将它改正。 那之后,我还特意利用了课前两分钟表扬了骏骏。后来的一段日子,孩子们之间不断发生互相指正错别字的事情。更让我高兴的是,翻开学生的作业本竟很难找出因为笔画不规范而写错的字。 回头想想,假如没有那次学生的“批评”,没有那次郑重其事的“折腰”,今天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至少学生对这类错别字的态度转变没有如此明显。 【案例分析】 纵观古今的杰出教育家,远至孔子、朱熹,近有叶圣陶、陶行知,都可谓是其学生的“良师益友”,倍受人们的尊敬。“良师”本已难为,“益友”则更难交,知心的朋友不易交,更何况师生之间如能成为“忘年交”,期间所需付出的真心、努力实在非寥寥几笔所能言语。 要和孩子成为朋友,就不能在他们面前太摆架子。讲威严那是不了解孩子,也不会被孩子理解,更无从去谈“良师益友”了。 作为老师,我们时常会疑惑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都禁不起批评了呢?可是因为独生子女的关系,家长们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过度保护、过度溺爱使孩子形成“我总是对的”的意识?这或许是成因之一。但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是,当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站在讲台上时,我们能不能平和地接受自己犯错,接受学生的批评和意见并即时改正。如果我们对于错误采取的态度都是迂回、躲闪、狡辩,那凭什么让我们所教育出的孩子去心平气和地接受他人的批评?我们信守的师道尊严并非是自以为是的狂妄呀!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即时再“术业有专攻”也无法达到知识的饱和。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或者说共同犯错再改正也未尝不是教育的一种体验。教育者只有勇于、勤于、善于向学生“折腰”,才可能尝到教育成功的喜悦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