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班主任德育案例:在无声中润物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2-11-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在无声中润物

                                        马燕彬

我班有个学生叫马文梅,自从我接手这个班级开始,这个特殊的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上课总是低着头,无精打采,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老师课堂提问,她缄默无语。回家作业要么全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作业本上见到的全是鲜红的大叉。每次测验,都只有二、三十分。很多老师都认为,这孩子基础太差,性格内向,而且缺乏最起码的上进心,提高看来是无望了。只要她遵守纪律,上课不影响别人,就行了。我听了,不觉从心底泛起一股凉意。就这样的成绩走出校门,面对这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你叫她如何生存哪!只要孩子一天在我这里学习,我一定不能放弃她!于是我开始了围绕她的工作。首先,当然是家访了,搞清楚她的家庭情况。该生来自青海,父母离异,她随父亲来上海开拉面店,与她父亲一交谈,更让我心里的凉意变成了寒意了。孩子的父亲说他们那里女孩子就是读完了大学也没用的,最终还是要回老家嫁人,女人只能在家生孩子,做家务,其他没什么用。因为在上海,就让她随便读读,稍微认点字就可以了。小孩子成绩太差,家里打算让她念完小学,就让她辍学!我劝了两句,可是她父亲的一句话让我傻了眼,“我们回族人就这样,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的,学一点就可以了。”    听了这些话,我的心情分外沉重,难道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开学校,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吗?回到学校,我就找她谈话,可她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哎,缺乏爱的滋润,承受长期学习落后的打击,总是徘徊在无人关注的角落让她产生了自闭的心理。每每看到她“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她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她重拾搞好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针对她的情况,思虑再三,我决定从两大方面入手。首先,我抓住一切机会亲近她,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她的心弦。平时经常找她闲谈,引导她用感恩、享受的心态看待现实生活……与此同时,我还组织几名同学来帮助她,跟她一起玩,跟她一起做作业。让她感受到同学对她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她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她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又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其次,与科老师统一意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她。其实,她身上的闪光点还是挺多的,比如她从不惹是生非,扫地非常认真,对待老师非常有礼貌……我们抓住这些表扬她、鼓励她。学习上的一点小进步,我们也没有忽视。有一次默写,这个沉默的女孩居然对了大半。我非常兴奋,对她大加褒奖,并说:“看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看,这些词你基本都会默了,一定昨晚复习了吧!你看!只要努力,你一定不会比其她同学差的,你说是吗?”她轻轻地点了点头。有了这次,在这以后的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夸奖、鼓励”的方针。她的成绩也有一点点上升。尽管进步很慢,但是我看出她在努力了。

分析:爱心与赏识是实现马文梅同学成功转化的两大支柱。

1、奉献爱心,增其自信。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也说过:“教育之中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心点燃一颗颗纯洁的灵魂。对于那些学困生,教师应给她们更多的爱,经常鼓励、帮助、督促她们,使她们增强自信心。

2、运用赏识,促其发展。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学困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学困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很微弱的闪光点,很微小的进步,我们教师要及时加予引导肯定: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使她们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荣誉感、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她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

关闭窗口

| 城市学校少年宫 |新生报名|招生管理| 网站管理 | 后台管理 | 联系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您是本网站第登陆用户
地址:徐汇区天等路75号 邮编:200237 总机(学生求助电话):54292687转各分机
建议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 建议采用1024*768的分辨率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