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班主任德育案例: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作者(来源):陈燕    发布时间:2012-02-28

 

 

德育案例

 

 

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双向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上实附小 陈燕

2009-5-25

 

 

                                             

 

 

让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双向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问题陈述

班级中不少学生对任何事物的积极性不高,无论在学习上还是活动中总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让老师和家长束手无策。这一现象导致整个班级的班风不佳,精神面貌不好。

二、分析原因

为了解决班级中存在的这一不良现象,我逐个找这些同学谈话。通过彼此间平等、友好地交谈,我渐渐走入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最后我归纳总结得出,孩子都是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但是有的时候在学校缺少表现的机会,因为他们缺少自信,怕做不好被别人嘲笑,或者在父母的眼中,只有考试取得好成绩才能得到父母赞许的目光。因此,在缺少自信和无法达到父母要求的情况下,他们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这种倦怠、消极的生活态度。

三、采取措施

(一)老师和家长达成思想上的共识。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表扬,相信也会为孩子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因此,在老师和家长之间要建立互相沟通的桥梁。平时以小本子上互相留言的方式进行交流。我根据家长的留言利用每周的晨会课及时进行表扬,并在每周的班会课中进行一周总结。在表扬个人的同时,对其他学生也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任课老师也可以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留在小本子上,要求家长给予孩子今天在校出色表现而鼓励他们。相信在这种双向的激励下,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会提高不少。

(二)激励的对象与内容广泛。

家长对于鼓励的对象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孩子。用孩子身边的同学为学习榜样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相信远胜那些列举众多中外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要印象深刻。而鼓励的范围更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尤其对于那些学习上并不出色的孩子,作为班主任更应做个有心人,只要有进步就给予及时的表扬,哪怕是“今天上课举手了”、“主动为班级劳动”、“今天在校及时订正完作业”,这些被认为是鸡毛蒜皮的事,有时候“小题大做”一番的结果未尝不是好的。因为我们的表扬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三)激励的方式多样化。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孩子也不例外。不少孩子非常珍惜老师对

他们的肯定。哪怕只是一两句简单的口头表扬,对他们来说也许就能帮助他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家长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表扬卡”,一周内受到一次表扬可以贴一颗星,一个月累计到八颗就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如果进步大就可以答应出去游玩一次。而老师则可以进行口头表扬和小队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平时随时发现孩子的进步,用语言激励的方式让他得到自信。另外根据制定小队评比标准来展开小队间的比赛。每天由负责人通报得分情况,每月评出优胜小队,给予一定的小礼品作为鼓励。让学生为小队争得荣誉而感到骄傲,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的合作精神。要知道自己不仅仅要进步,而且要带动身边的伙伴一起进步。当然还可以利用“流动小队长”、“优秀示范生”、“光荣升旗手”等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取得成效

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发现原来几个自信心不足、态度消极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钟雨玮是个内向的孩子,但是性格脾气比较倔强,父母看到她成绩一直无法爬至中等,心里很着急。于是我观察这个小姑娘,发现虽然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体育成绩却不错。趁学校开展运动会之际,我推荐她报名了100200的赛跑。起初她有不少顾虑,认为自己肯定不行,但经过我多次的鼓劲和肯定,终于有了这次展现她自己的时刻。最终她没有让大家失望,拿回了两块银牌。从此以后,她变得自信多了,因为她开始肯定自己,发现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父母也开始用赞许的目光去对待自己的女儿。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成绩怎么不会上升呢?而另外一位叫费成龙的孩子,平时捣蛋、破坏纪律总有他的份。自从找他谈话后,发现原来他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能引起大家对他的注意,哪怕是得到老师的批评也行。我与其家长沟通后发现,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和交流确实不多,因此造成孩子有这种希望被重视的心理。在学校,我给了他一些力所能及能完成的职务,比如中午分发水果,为同学整理桌面等,他干得很起劲,同学们也向他投来了肯定的目光。而在家长方面,妈妈总会及时把孩子在家做的点点滴滴好事写在小本子上,我也会在每周的午会课中给予及时的表扬。希望在鼓励他的同时,也能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一段时间之后,我看到了孩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性格开朗,能和大家愉快地相处,这就是进步。

五、理论分析与启示

美国的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如果您想要自己的孩子好,就要让他在无意中听到你对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一句话感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并不是天方夜谭。很多孩子的人生,也许就因为父母老师的一句话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在班级的管理中,我渐渐发现用这种鼓励的方法来激励孩子更有利于用大声呵斥,苦口婆心地讲一堆大道理的方法效果要好。更重要的是由家长和老师一起配合来完成这种双向的激励,那得到的效果将为更明显。如果老师和父母用称赞代替斥责,去寻找孩子所做的一切中任何值得赞美的事情和行为,这时会发现以前那些令人不高兴的事情不再发生了,孩子开始照着老师和父母的赞许去做事。这不仅是一种在班级管理上值得推广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德育无痕”的目的。孩子是夸出来的,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领悟到为人处事的道理,让孩子成为有着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六、下一步措施

老师应设立多种激励的方式和方法,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参与其中。

作为班主任,尤其要重视这些后进生的发展。学会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和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闭窗口

| 城市学校少年宫 |新生报名|招生管理| 网站管理 | 后台管理 | 联系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您是本网站第登陆用户
地址:徐汇区天等路75号 邮编:200237 总机(学生求助电话):54292687转各分机
建议使用IE5.0以上浏览器 建议采用1024*768的分辨率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