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沈燕)
作者(来源):沈燕    发布时间:2013-12-24

呼唤阳光教育

——看《“人”是怎么不见的》有感

沈燕

阅读了《人是怎么不见的》这本书后,我对其中的一篇文章《呼唤阳光教育》颇有感触,觉着作者黄玉峰先生叙述了那么多关于基础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最终所希望的是想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让我们的教育充满阳光。

《呼唤阳光教育》一文中从“低龄”出书热现象聚焦到某神童“小A”背后的真相。小小年纪的他写了近一千篇日记、三十多万字的作品,被国内五十多家媒体报道,甚至连央视都先后六次采访、播出。然而一切事情的真相却是父亲在背后操控的。小A写的东西,不是他自己的创作,而是把父亲与母亲的话语记下来,他的作品透露着过多成人化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又是偏向社会上丑恶的东西,原本一个聪明伶俐、纯朴的孩子就这样变了形。

文章中神童“小A”的现象不是偶然,它与家庭教育和社会背景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社会上“低龄”出书热,使得家长们竞相效仿,最终导致把各种压力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在这样的社会导向和家庭教育下,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不见了,留下的是一些人为打造的“早熟的果实”。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这些早熟的果实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想说人是怎么不见的?人或许就是这么不见的吧!

这样的例子其实屡见不鲜。属虎的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成长于精英家庭,为了杜绝“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在自家应验,将父辈的森严家规一脉传承,和两个女儿约法N章:不许在外过夜;不许参加玩伴聚会;不可以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不能低于“A”;不许不学钢琴和小提琴……等等。在这位虎妈的严格调教下,大女儿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小女儿路易莎在12岁那年,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是“中国狼爸”的宣言,他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从上述的几个例子让我联想到了这六个字“赢在起跑线上”,并且突出的是“赢”,为了让孩子赢,周末参加各类补习班、兴趣班,甚至想尽办法让孩子出名,教育成了“功利主义”下的牺牲品;为了让孩子赢,定出了许多的不许、不可以、不能,教育成了“专制主义”的牺牲品;为了让孩子赢,天天做练习,训练迎考的能力,教育成了“训练主义”的牺牲品……。当然这是从上述例子中归纳出的极端现象,我始终相信我们的教育还是存在着阳光的。就拿我自己来说,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没有在外面上过补习班,家长也没有制定出那么多不准做、不能做的事情。所以有时候听到学生跟我说:“老师,我周二下午4点要去上素描班、或者要去上英语课、奥数课等等,能不能让我换一天值日?”,我就在想这些课都是学生喜欢的吗?是学生的兴趣还是家长的愿望?当然也跟个别家长深入交谈过,有位家长的见解我很是欣赏,他说对于孩子在成绩上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他在学校中品行方面出现问题,一定要我及时告知。他的教育理念其实与黄玉峰先生的不谋而合,先生说“在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教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赢在起跑线”又让我联想到了“零起点教学”,之所以倡导“零起点教学”也是想让孩子们更轻松、更快乐地学习,至于实行的效果如何还不得知。但有了政策引导,有了家长配合,再加上社会多方努力,让孩子真正减负、乐学,零起点将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相信我们的教育最终会走向阳光。

2013.1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