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汪庄赟)
作者(来源):汪庄赟    发布时间:2013-12-24

自主的阅读,独立的思想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有感

汪庄赟

这段时间,读了黄玉峰老师所著的《“人”是怎么不见的》,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是否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对其日后的为人处事是极为重要的。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这是锻炼他们拥有自己独立思想的最好方式。

所谓的自主阅读,换言之便是个性化的阅读,孩子们自己读文,自己探究,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现实生活中“他主阅读”的势头有时往往会盖过“自主阅读”。如今的小学生从一二年级开始就在搞阅读分析,一种理解,一种声音,一个标准答案。这正印证了老师的那句话:“人”怎么不见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本上不是为培养人,而是为了制造螺丝钉。教师看似大量的分析与启发,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实则却是占据了孩子大好的时光,更使得他们缺少了对阅读的那份热爱。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强的时期,也是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避免“训练主意”、“他主阅读”所带来的思维定式,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导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当其冲应该做的。对此,我也有着深刻的反思。

在教授实验教材二上第四课《登山人》时,我一如既往地根据教案,将课文的中心思想定格在了“我们要向第三个登山人学习,面对任何困难,都要勇敢攀登,知难而进”,但对于前两个半途而废者,在教授时,我并没有表示出任何的赞扬。在教学过程中,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班中的一位“机灵鬼”发表了不同的读后感言,他认为第一个人知难而退,第二个人适可而止,他们的举动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他看来,生活中不是每件事都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力所不能及时也要学会放弃。这一想法虽然当时想来有些道理,但保守的我仍未当场给予及时的肯定。现在想来,我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一次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各抒己见的机会,孩子好不容易蹦出的独立的思想,却被我的“标准”埋没了。事实上,孩子天真的回答并无错误,这是他独立思考后的自主回答,为什么我还是墨守成规地将阅读的标准定死呢?

自主的阅读产生独立的思想,这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一切皆是正确的。若孩子能从小就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那“人”也就不会不见了。而今,孩子是否能够富有想象,独立思考,是否能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在小学这一启蒙阶段其实就已基本注定。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为了让学生听话,像拧螺丝钉似的,想拧在哪里就拧在哪里,控制、牵制学生的思想,这样“人”便会真的渐渐不见了。能够自主地阅读,拥有独立的思想,这才是如今的教育所需。

2013.11.27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