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孙咏梅)
作者(来源):孙咏梅    发布时间:2013-12-24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有感

孙咏梅

闲暇之余,倚靠床头,认真阅读了黄玉峰老师所写的《人是怎么不见的》一书,看到教育界的一个个顽症,着实愕然。纵观现在中国的整个教育大环境,应试教育已然成风。家长把孩子当作追求功利的工具;教师坐镇,把学生当作机械练习的机器;初高中学生应付着大量的习题,挑灯夜战,连最基本的睡眠都被剥夺,这林林总总,不堪入眼的现象,俨然脱离了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可见,中国的教育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通过阅读,我看到了老师对教育现状的审视与反叛,欣赏他渊博的才识,佩服他敢说真话的勇气、敬重于他的人格魅力。作为驰骋在中学语文教坛多年,又极富经验的特级教师,他站在了人的角度剖析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一个个阳关灿烂、充满朝气的个体,却在教育这根“指挥棒”的鞭笞下,被打得伤痕累累、遍体鳞伤。看看如今的学校,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搞什么抽象性的分析: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呀!缩句的窍门在哪儿呢?这句话写什么呀?教师在课堂上如地雷般地狂轰乱砸,学生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而且更让人不可理喻的是教师还要求答案必须统一,学生想越雷池一步,有点个性化的想法,竟会被教师当场反驳,甚至批评,这些无不折射出我们的教育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试想,我们的学生在这样一种充满火药味的环境中学习,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模式下学习,他怎么能喜欢上我们的语老师?他怎么能不对咱们的国语学习心生厌恶呢?

 哎!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我时时纳闷,听说读写,该积累的都不积累,该吟诵的不背诵,该记忆的不记忆,该规范写字的不好好写,该表述的表达不出,悠悠十二载,学生的腹中空如洗,学生的字写得歪歪扭扭,走到这一步,这真是我们教育界的悲哀! 面对如今教育界的这颗“毒瘤”,我们的黄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语文,就要多读、多背、多看、多思、多议,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课堂,重赋语文教学活跃的生命力。是呀!黄老师讲的确实有道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学习,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在课堂上,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汲取篇章段落中的精华,吸收消化,最后化为已有。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就应该让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多读一些经典、多记一些好词佳句,多参与课堂的探究,多引领学生走出校门,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游学”,我想,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逐步提高。

时光流逝,一眨眼的功夫,我已经做了23年的语老师,有时,我也常常感到困惑,很迷茫、甚至更多的无奈,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要给孩子们什么呢?读了此书之后,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它给我指明了今后教学的方向,背离语文学科本位的课堂我们不要,空中楼阁式的课堂我们不要,花里花俏的课堂我们不要,我们需要的是能自由呼吸、自由生长,返璞归真,富有语文味的课堂,这是我们语老师共同的心声,共同的愿景,真切期待语文“理想国”的出现。

2013.1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