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王立晨)
作者(来源):王立晨    发布时间:2013-12-24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

王立晨

黄玉峰老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人”是怎么不见的》,畅谈了他四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所见所闻,归纳了应试教育体制下捆绑住学生的五条绳索:功利主义、专制主义、训练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揭示了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没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之后,老师也提出了他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法,大环境不好教师可以创造小环境。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虽然在学科上和黄老师不同,但是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面对的问题和困难也是相类似的。读完老师的书后,我也开始思考数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先来看两个数据:一、在最近的一场微话题讨论中,超七成的网民支持数学滚出高考。二、今年629日是第十个全国科普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915表示,据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3.27%,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我相信,若全校学生也来做一次投票,选出他们最不喜欢的学科,那数学一定名列前茅。众所周知,我们的数学太难了,已经远远超出必要之外,我们小学毕业的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已经达到欧美国家初中甚至高中生的水平,而与之对应的是他们对数学以及数学的应用领域的兴趣早已在高难度的题海中淹没。

    黄老师提出的创造良好的小环境非常有道理,教改改的不仅仅是教材,最重要的是在改教学方法,在大环境的限制下,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智慧,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站得高,学习自然轻松有效。引用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的一句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做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难以培养出数学人才!”由此可见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中,我认为数学只要能达到计算熟练、概念清晰就足够了,剩下的时间,应该是花在想办法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上,不要过早的让他们淹没在题海中。

读了老师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个教师都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小环境,虽然有时不得不屈服于大环境的压力,但我们应该坚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3.1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