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王玮)
作者(来源):王玮    发布时间:2013-12-24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

王玮

有幸拜读了黄玉峰老师的著作《人是怎么不见了》,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在字里行间真切感到黄玉峰老师是一位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教学的人。这本书对于我们语老师来说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贝”。在书中你看不到丝毫华而不实的空谈理论,摆花架子,点点滴滴都是黄老师几十年教学工作中的真知灼见,让人读来是那么的亲切、实在,不愧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我觉得专家就要像黄玉峰老师那样,既是一名思想者,也要是一位实践者,那样才有发言权。

同为语老师,我也一直在思考,语文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让孩子喜欢上语文课。阅读了黄老的文章,以及结合之前看到过的一些学术见解,它们都一再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使我不由得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我想:只要做到两点,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第一、多读书。第二、多写作。

不知大家记不记得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着实很有震撼性。一个大学中文系教授说在完成识字教学后,哪怕所有的语文课都用来让学生自己读书,也要比现在的情况强。可见当今的语文教学已经病入膏肓了。我们语老师一直觉得自己是干得最苦最累的,现在想来是不是都是无用功呢?我们现在也都在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可学生的能力怎样发展,又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首先在教学中要树立自己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同时爱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像教育家陶行知说的那样:“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老师要通过一周仅有的几节语文课,以课文为载体,教会孩子阅读的方法,然后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学习语文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

语文学科不容推诿的使命是陶冶人文修养,促进沟通交流。那自然离不开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阅读习惯也该从小时候就着力培养起来。那么小学阶段应该读些什么呢?个人认为,低年级的孩子应该以童话故事为主。它有利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力。要知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无限啊!中高年级则可以读读儿童诗歌、经典小说。对于一些美文佳句要熟读成诵。人的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只有记住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而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以小学的语文应该是积累的语文。如果班中的学生能手不释卷,老师一定感到很欣慰。

再来说说另多数同学老师头疼的作文,老师在书中也提到了写作的问题,我非常赞同黄老的观点——小小学生不宜作文。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以吸收为主,多看多读多背,书读多了,生活丰富了,感情上来了,有了表达的欲望,那时再让他们“吐丝”也不迟。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动笔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孩子做做摘录、写写日记,写写读后感,不限长短,旨在勤动笔头、有感而发。并组织同学互相交流学习。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会看到可喜的成效。

实力来自于刻苦、来自于孜孜以求,我要以黄玉峰老师为榜样,实现语文教学工作更大的突破。

2013.1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