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四课制”推动教师快速成长(王立晨)
作者(来源):王立晨    发布时间:2012-10-10

“四课制”推动教师快速成长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王立晨

2008年,在徐汇区教育局“建峰填谷”的改革中,原梅陇第三小学翻牌成为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小学,而我,也在这一年来到了这所刚刚翻牌的新学校。短短四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然成为凌云地区的一所品牌学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实验学校一系列的办学理念。其中最为有效的,要数“四课制”——青年教师展能课、中年教师特色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以及新到教师汇报课。

尝试,在职初的第一堂公开课

就在那年11月,第一届青年教师展能课的比赛开始了。青教展能课的特色是同课异构,提前一周知道上课内容,提前一天抽签决定上课班级。跟自报课题的公开课不同,这个比赛是任课教师独立备课,所展现的完全是自己的能力。记得那时的我,踏上工作岗位只有短短两个月,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课堂提问的方法,甚至语气教态都还处于适应过程中。自己平时上的课,都还是一边看着教参教案,一边模仿带教师傅上下来的。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拿到了比赛的课题:乘法分配律。在开始独立备课之后,我渐渐发现,原来要上好一节课真的非常不容易。除了要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构思出整个教学环节,使其连贯;还要精心设计一个引入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更要细心地准备丰富多样、有层次的习题,使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离这些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在那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数不清楚修改了几次教案和媒体,课堂流程在心里过了无数遍,稍有空闲时间就会思考上课内容,但是当我一踏进教室,看到后面坐着全组老师、校长以及教研员,面对陌生的学生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最开始的几分钟是怎么度过的,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只知道自己把课题中的“律”写成了“率”。教研员对我的评价是基本素养不错,思路清晰。同时也指出了我对教材的把握还有欠缺,重难点拿捏的不到位。第一次比赛只能对自己说上一句:“重在参与、积累经验。”

成长,在一次次的磨炼中                                                            

“四课制”并不仅仅是上一节课,课后还需要进行反思,以及对同组老师的课进行评课。每一次的青教评比后最重要的就是写反思,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后上完的一堂课,自己一定会深有感触。哪里讲的太多、哪里没有讲清楚、学生对于哪个知识点理解有困难、这个环节的设计好不好……这些问题,自己一定会发现。在课后,还会有专家进行专门的点评与分析。每次听完专家的分析,顿时会有种很想把这节课再上一遍的冲动。

之后的两年,我不断地积累经验。知道了计算类型的课要如何抓住重点、应用题该怎么分析,知道了新知识的引入有哪些方法,也掌握了小组合作的模式以及提问、反馈、表扬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尝试,也渐渐地培养起了自信,再次面对众多听众时也不会紧张。终于在第四届青教评比中获得了展能课三等奖,四年来,正是这一次次的听课、评课、上课,使得我快速成长。

说起展能课,就不得不说道青教评比的另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赛。前三年,每个参加比赛的数学教师都要完成一张专门准备的数学卷,第四年,比赛内容改为出一张单元测验卷。并且之后同样有教研员分析试卷该如何出,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每次的青教评比,内容都不相同,并在不断改良,使其能够充分让年轻教师受益。

如今,“四课制”依然在继续,我已经从当初的那个稚嫩新人渐渐的成长起来。在“四课制”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希望通过不断地磨炼,能够在不久之后获得更高的荣誉。正如毛校长说的,学校要给教师搭建舞台,让教师经历种种磨炼,如此才能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正是“四课制”的推进,让教师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展示和挑战的机会,从而越战越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