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学校公众号


从四课制中成长起来的我(傅筠)
作者(来源):傅筠    发布时间:2012-10-10

我就是从四课制中成长起来的

傅筠

“四课制”对我而言着实有特殊的意义:我可以很自豪地宣称:我就是从四课制中成长起来的!

初尝识,使浑身解数尽显“花招”

跨入上海实验学校的大门已整十七个年头!四课制足足陪伴了我十二年……回首第一届的全程参与,年少的我焦虑、紧张、忐忑……众所周知,实验学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学制到教材、从教法到学法都独立成派,从不与外界相联系,故没有参加徐汇区各类教学比赛的机会。因此,学校层面的全面比武,无疑是一次真刀实枪的教学水平的比拼。

记得那时,老师们全情投入且又默默练内功,生怕被同事偷了招式,所有的看家本领都会在赛课那一刻全部展露无遗。记得参加第一届赛事:为了确保课堂质量,我赛前紧张地给孩子们下“毛毛雨”,现如今看来是有“作弊”之嫌;为了显示自身的与众不同,挖空心思想尽花招,今天觉得尽是些经不起推敲的“胡椒粉”;为了追求课堂效果,既拍录像又配音乐,整堂课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专家们的眼光是犀利的,当时的教导主任毛老师一针见血,给我的评语句句犀利且真诚精到,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课堂就应该以本为本,以读为本,摒弃琐碎分析,读中引领感悟……那次比赛,我获三等奖,且是小学语文学科唯一的一名获奖选手,我虽败犹荣,我暗自窃喜,且又独自懊恼……

再尝试,扬了长处却难藏拙劣

第二次比赛的目标很清楚:保三冲二!记得当时参赛的那一课叫《诸葛亮和小皮匠》。我在本堂课中将我班长于积累,词汇语言丰富的优势尽情展露,不是安排背诵名言的环节,就是安插了诸多脱离书本的说话训练。记得那时有一批苏州来学习的老师,纷纷赞叹:这个班的语言积累真多,语言基本功真好!我听了颇有得意,但是赛事结果出来了:仍然是三等奖,评委们的建议是:教学目标欠清晰,本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有何更好的手段?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了我在之后语文教学中的思考。二次比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了解: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保障,教学手段的优化是基础。脱离这两条,谈不上是好课!

又尝试,依样画葫芦却不解教学真谛

第三次比赛,若再得三等奖,同事们扬言,从此后我将有个绰号:小三子!为争一口气,拼了!印象很深,我执教的是《蒲公英的种子》,短短的诗歌,文笔优美,朗朗上口。本篇教材我就相当对胃口!因此信心陡增。

当时,二期课改刚刚试行,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在老师的带领下,终于走出校门,听了徐汇区一些名校的语文公开课,听后咋舌:原来现在的语文课是这样的!我要学!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将学到的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在那堂比赛课上全部用上。说实话,还真让当时在座的家长惊叹了!语文课可以这么上!满怀信心等着结果,未料:还是三等奖!背上“小三子”之名不说,心里还颇有些不服气。事后,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我明白了问题所在:二期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是活跃了,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削弱对孩子应该掌握的字、词、句的训练;教学手段的更新,并不是教学要求的降低;教学环节需要追求无痕,但并非舍弃必需的提问和解读…真可谓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我深思了:二期课改后各年段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何运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手段达到这些目标呢?我开始研读起了新的课程标准。

现如今,边实践边探索边思索

中间有几年到了闵行区,跟随了两位特级教师,参加了区级以上的教学赛事,算是小有成就。但说实话,那时参加区级比赛的压力还真不及当时参加实验学校校内的比赛大。归总原因:闵行区教学质量相对比较薄弱,而实验教师能人云集,高手多多,当然不敢小觑。

之后跟随老师来到翻牌后的上实附小,初来乍到就参加了首届青教评比,课题为《绿房子》,这首诗歌短小精悍,可爱清新,但是却很难找切入口。整组老师均为此发愁,我是再也不敢“耍花招”。以本为本,以读代讲。但是课堂过于按部就班,难以出彩,也未能拔得头筹,却也心安理得;之后加入了中年教师的行列,逐年参加了中年教师特色课、特色教师精品课的比赛,赛果虽不是“惨不忍睹”,却也是“惨淡经营”。徐汇区教研员老师对我的课毫不客气地批评:教学语言不够规范、教学设计只追求形式缺少深度、教学策略有待提高、文本解读没有深入,甚至颇有偏差……字字句句让我这位中年教师汗淋淋,但有道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的确是我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的弊病,改之则大成!还需要继续研读《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博百家之长,避自身之短才行啊!

每一次参加“四课制”赛事,比出的尽是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想这就是举办教学比赛的目的所在:“四课制”赛事不仅仅是为了评奖项,更为了让我们有静心聆听专家指导的机会;有近距离观摩同行课堂表现机会;有再一次摸索教学动向的机会……我就是这样在“四课制”赛事中成长、成熟,或许还将伴随他慢慢变老,但是这一路走来,我走得很欢!

2012-10-8

关闭窗口